5月2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宣布6项新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其中,中国新增三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总数增加到25项,数量继续保持世界首位。至此,全球共有28个国家的9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中国新增的三项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分别是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
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高级项目专家普佐表示,入选的遗产项目堪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长聘教授于宏源接受总台环球资讯广播记者采访说:这是中国生态文明方案的生动实践:
这三项遗产不是一种简单的传统的东西,也不是一种简单的现代农业科技。其中既有传统的中华文化智慧,也有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相互结合,是中国生态文明方案里面的特色,强调系统性、生态多样性、粮食安全、农业生产、文化理念相互融合。
这是一种中国方案,也是为全球的环境治理和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增加了中国的智慧。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淡水珍珠养殖基地
北京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博士生导师刘琛在接受总台环球资讯广播记者采访时认为:这些农业文化遗产走向世界舞台,对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对话世界,让世界从中华文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农业技术进步与探索、中国人的勤劳、智慧等多元且丰富的维度,感知中国,认识中国,从一个独特且又深植于生活的维度体会中国精神,体会中国人的信念与力量。
在当前新的国际发展环境下,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对话世界意义更为重要。联合国每年发布的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年度统计,详实记录了农业发展是摆脱贫困的根基,更是希望在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关于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合作中,中国展现了携手世界,共创美好未来的意愿、担当和实实在在的贡献。
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全景
此外,刘琛还认为,让世界更好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应当从三个方面着力:
在全球治理当中,从广义的范围看,帮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智慧,重点任务分别是在核心信息层面,应立足中华文明理念,加强对中华文化的国际化阐释。
在持续关注层面,要围绕数字化、包容性和延伸度等三个核心。深化对数字背景下世界各国受众的文化态度、文化消费行为习惯的把握。
在认知共鸣层面,应该改变传统的复杂性思维认识论,树立复合性区域国别视角的思维认识论,重点是创新区域和国别,尤其是重点的区域和国别的复合性文化研究方法。
来源|总台环球资讯广播
记者|王洹星
编辑|汪一鸣
签审|杨卓英 邹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