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省科技赋能地瓜全产业链加速发展,带动5万户农民致富 地瓜田里刨出40亿元年产值
近日,文昌市龙楼镇的一处地瓜试验田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农技师欧阳敏拔起一根地瓜藤,连串的地瓜沉甸甸地往下坠。经测算,“这个名为‘川薯’的淀粉型品种亩产可达1.2万斤!”
良种是地瓜产业的“芯片”,近年来,我省科研部门通过科技手段精心选育更新地瓜优质品种,“高系14”“鸣门金时”“小香薯”“烟薯25”“丝滑”等优质品种相继推出,多个品种测算亩产可突破5000斤,高产者甚至可能跨过万斤门槛。
在昌江黎族自治县海尾镇沙地村,“高系14”小香薯、西瓜红、安纳芋等地瓜苗长势格外喜人。“地瓜虽然好种,但是也要讲究合理种植。”沙地村村民桂良科介绍,需要基于地瓜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数据,确定最优种植密度。比如,小香薯品种叶子较为细长,藤蔓枝条多,种植密度以5000—5500株/亩为宜,“这样可以保持土地和光能利用率,改善通风透光,促进健康生长。”
精准施肥让地瓜吃上定制“营养餐”。昌江、澄迈等地的地瓜企业,依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地瓜施肥规律和土壤养分检测数据,科学配施有机肥与化肥,精准满足作物养分需求。
科学防治病虫害。我省科研机构提倡构建“物理+生物+化学”的综合防控体系,通过设置黄板、释放天敌、应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等科技手段,来保障地瓜产品的安全与品质。
得益于良种与良法的加持,地瓜这一土特产已变成“金疙瘩”。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调查数据显示,推广科学种植模式,海南地瓜产量年均增长约10%,优质果率显著提升,赢得消费者广泛认可。
实际上,不仅是在良种选育环节,多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已经应用在海南地瓜产业的种植、加工到销售等环节,处处体现出科学理念,土里刨出来的地瓜,有着浓浓的“科技范”。
“去年12月以来,我们已经向加拿大出口了152吨的地瓜,客户反馈很好。”昌江广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彤介绍,该公司的地瓜产品能走出国门,离不开种植与加工环节的双重科技赋能。
在种植环节,昌江广凌公司与科技机构合作开展新品种实验,筛选出能适应当地高温、干旱等特性的品种进行扩繁推广。在加工储存环节上,该公司引入高温愈合技术,将收获后的地瓜放置在40℃的高温愈合库中,进行“高温桑拿”,通过高温处理,地瓜表面的伤口能够快速愈合,形成一层“保护衣”,有效阻挡病菌的侵入,减少病变和腐烂的可能性。
“这个高温愈合技术将地瓜的货架期从1个月延长至半年以上,损耗率从15%降至10%,可以让公司实现全年稳定供应。”孙彤介绍,在科学技术加持下,该企业生产的地瓜产品打开北美市场,不仅实现了昌江地瓜出口零的突破,还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助推冷链物流等产业发展。
为确保产品品质溯源,我省桥头地瓜、海头地瓜等品牌还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覆盖种植、加工、流通全链条的地瓜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消费者扫码即可查询产品“前世今生”。
产量年均增长10%,年产值达40亿元,带动5万户农民致富……一组组增长的数据描绘出我省地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在科技的强劲驱动下,海南地瓜产业正加速从传统种植向现代化、标准化、品牌化、高值化转型。(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慧 实习生 吴琦)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