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欧双方未来如何保持和深化合作?专家解读
2025-07-25 15:17:14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娄珂馨

  国际在线消息:2025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7月24日,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中欧双方经贸互依的现实与战略博弈的分歧交织,使此次峰会备受关注。那么,面对加速演进的世界百年变局和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中欧双方如何稳住合作“基本盘”?未来又将如何深化合作?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指出,“尽管近年来中欧关系经历波动,但‘务实’正逐渐成为双方重建互信、拓展合作的关键主线。”

  2019年欧盟发布《欧中战略展望》政策文件,将中国定位为“合作伙伴”“谈判伙伴”“经济竞争者”和“制度性竞争对手”。崔洪建表示,“过去欧方认为,只要谈判就能取得合作;如今中国竞争力上升,欧方的焦虑转化为对‘公平’‘对等’的更高要求。”

  此后,欧盟在政府采购、技术出口、关键原材料等领域接连出台多项管控措施,指向中国意图明显。与此同时,欧方又希望中方进一步开放市场、扩大合作空间。崔洪建表示,“这种一边设限、一边要求让步的心态,导致近年来中欧经贸互动成效不佳。”

中欧双方如何保持和深化合作?专家解读:坦诚相待、相向而行、不受制于第三方_fororder_VCG31N2216947644

  面对欧方对中国稀土出口的持续关切,崔洪建强调,中欧经贸互依程度远超外界想象。作为高度关联的贸易伙伴,产生经贸摩擦是正常现象,关键在于是否能坦诚相待、相向而行。

  他指出,中方在电动车、稀土等问题上充分考虑了欧方需求,也展现出在产业投资、技术合作方面的积极姿态。未来,在稀土、半导体、关键原材料等敏感领域,双方可在明确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合作机制。“欧方不能一边打压中国产品,一边要求中方让步。那只会破坏互信,降低效率。”

  中欧在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领域或能达成务实成果

  谈及中欧未来可深化合作的新领域,崔洪建指出,“中欧在全球治理议题上完全可以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比如气候变化、公共健康、人工智能(AI)伦理等领域,没有敏感障碍,只要有共识,就能达成务实成果。”

  他以气候和AI为例指出,欧方对与中方加强协调合作抱有强烈期待。在全球事务中,中欧都具有重要影响力,应共同推动国际秩序稳定与全球治理优化。

  “务实”意味着坚持“自主”,不受制于第三方

  7月24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习近平强调,“中欧关系不针对、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崔洪建认为,这“三不”原则体现了中方政策的连贯性,也为未来中欧关系发展提供了清晰方向。

  当前国际格局变化加剧,大国竞争升温,第三方关系对中欧关系的干扰也在上升。他指出,欧洲一些政策制定深受美国影响,特别是在技术、产业链、安全等领域,倾向优先与美协调,对华采取统一立场,这实际上背离了欧洲自身倡导的“战略自主”。

  “如果欧洲希望在多极世界中成为一极,就应与中方共同维护战略伙伴关系,践行‘三不’原则。”崔洪建认为,从社会与民众层面来看,加强中欧往来符合双方根本利益。欧洲应摒弃“定向开放”或封闭思维,真正践行开放社会与自由贸易理念,为中欧关系注入更强内生动力,构建更坚实的民意基础。

  他指出,中欧关系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当下,双方需总结经验、应对挑战、谋划长远。在这一背景下,如何保持合作韧性、在竞争与合作之间找到合理定位,将是未来五到十年的关键考验。唯有坦诚对话、共同制定规则,才能在构建共同价值基础上,更好维护共同利益。(丁天怡)

标签: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