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30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环比下降0.1%。而德国政府同一天通过的2026财年预算案,则大幅增加了国防预算。
根据这份预算案,德国政府2026年的总预算为5205亿欧元,比2025年增加3.5%;其中,国防预算增至827亿欧元,与今年相比大幅增加32%。
路透社报道截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杨解朴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环球资讯广播记者采访时分析说,在国内经济不振的背景下,德国政府大幅增加军费,是希望以此带动国内经济增长,但其中的风险不可小觑。
国防开支大幅增加,短期内能够拉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刺激德国本土或欧洲本土的制造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产出,减少资本外流,有助于本土产业链的复苏。
从中长期看,还期待能发生一个技术溢出。即国防预算增加与基础设施研发投资相配合,可以带来长期效益,并且提升结构性的增长动力。
另外,与国防相关的一些研发活动也可以外溢至民用领域,比如说促进技术创新,尤其是在数字网络安全、光电制造等尖端领域中发挥影响。
但风险也是存在的。推进国防工业的发展,肯定会出现公共债务的显著上升,财政的可持续性也会受到挑战。如果其他结构性改革没有配套跟进,经济增长的动能也会受到影响。
德国之声报道截图
据报道,在大幅增加国防预算的同时,德国正准备推进大规模军备采购计划,旨在打造“欧洲最强军队”。
采购计划包括购买“欧洲战斗机”、“拳师犬”装甲车和“帕提亚”步兵战车,预估耗费数百亿欧元。此外,德国还考虑购买数百辆“豹-2”主战坦克,以及更多防空装备和无人机。
德国之声报道截图
杨解朴认为,默茨政府的一系列改革,为打造“欧洲最强军队”提供了现实支撑,但打造“欧洲最强军队”面临多重挑战。
首先,在军事与制度方面存在显著短板。长期以来,德国是武备松弛,无论在人力还是装备领域,距离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军队还很远。即使投入巨资,这种差距也难以迅速弥合。此外,德国军事人员从年龄结构和数量上,距离计划的目标还差得远。
第二,在采购和工业体系方面比较滞后。德国官僚化比较严重,供应链的瓶颈和制造能力不足,也会削弱推进“最强军队”计划的执行效率。此外,欧洲在防务产业方面,整体产能有限,尚未形成规模化制造能力。
第三,德国国内一直存在着战后反思的潮流。很多民众反对德国进行军事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