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拍击着巴尔干半岛的岩壁,中国电建以两座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工程,在波黑的雪山与河谷间刻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生动注脚。伊沃维克84兆瓦风电项目的20台银翼风机如淬火利剑刺破迪纳拉山脉的雪线,每年2.59亿度清洁电力不仅点亮8万户家庭的窗棂,更以24万吨的年碳减排量,在东欧大陆谱写着低碳经济转型的东方诗篇;而内雷特瓦河谷的乌洛格水电站,则以53米高的混凝土双曲拱坝锁住蓝色洪流,35.14兆瓦的装机容量每年输送8234万千瓦时绿电,让8.6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成为波黑告别煤炭时代的铿锵足音。
雪山与河谷的能源双璧:中波合作的里程碑工程
作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参与国,波黑拥有丰富的风电资源,近年来,波黑政府愈加重视环境和生态保护,中国电建承建的这两个重大项目,不仅是中国成套电气设备以90%国产化率在东欧的首次大规模突围,更以“中欧技术标准融合”的创新实践,成为全球气候治理中南北合作的典范。
在施工条件复杂的喀斯特地貌、山区地形和大风雨雪恶劣气候下完成项目高质量建设任务,徐工起重机完成百米高空的精准吊装……中国电建以“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助力波黑能源体系绿色低碳发展,不仅保护了当地环境,也助力波黑能源结构向更高效、清洁和多元化的方向加速转型,从而带来更积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伊沃维克项目全部机组并网发电视频
乌洛格水电站航拍视频
当中国标准对话欧盟规范:从水土不服到落地生根
伊沃维克84兆瓦风电项目是波黑首个外商特许经营能源项目,也是中资企业在波黑投资建设的首个新能源项目,这种开创性的投资模式为后续中东欧地区的能源项目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范例。中国电建波黑国别代表刘志栋表示,项目建成后接入波黑国家电网,成为波黑最大的新能源发电项目,项目设计年均发电量约2.59亿度,每年预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4万吨,该项目将有效改善周边环境,加强当地生态建设,并推动能源转型。
波黑伊沃维克84兆瓦风电项目
一万余页施工图的波黑小语种设计属地化转化,是技术与规范的漫长对话。每一张图纸都要经过波黑设计院对标欧洲技术高标准审核,确保中国成套设备符合《并网协议》的每一项技术规范。当23册设计文件最终通过波黑国家电网终审,中国风电设计在欧洲大陆实现了从“水土不服”到“落地生根”的跨越。
国产设备的“欧洲化转身”同样充满挑战,项目团队积极推动设备当地清关、认证、检验、校准及文件翻译工作,实现国产成套电气设备在东欧巴尔干地区新能源项目中首次大规模应用,全场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0%,生动诠释了自主装备出海的技术底气与产业升级的实质性跨越。
“我们宁可少发一度电,也不能让一只候鸟受伤,机械操作员在经过野马栖息地会主动绕道,生怕惊扰到正在饮水的马群;施工建设过程中确保没有每一滴水污染当地溪流。”项目建设中,波黑依据欧盟标准,要求项目团队执行严苛的环保标准,中国电建对项目《环境许可》中各项要求进行仔细解读,圆满实现“零环保投诉”管理目标。“这种敬畏自然的理念,让当地居民看到了中国企业的担当。”刘志栋的话语语意深重,从克服欧盟标准的技术突围,到与自然共舞的生态智慧,中国电建始终走在绿色发展的前沿。
中国电建集团获得波黑“2022年度最佳外国投资者”奖
2022年,波黑伊沃维克风电公司收到时任波黑联邦能源矿产部部长内尔敏·丹迪奇签发的确认函,明确项目为波黑国家重大项目,这将有助波黑“碳达峰、碳中和”进程,符合波黑国家和波黑联邦的公共利益,政府将有力支持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双曲拱坝里的文明和弦:为波黑小城创造发展新引擎
蓄水发电中的大坝俯瞰图
在群山环抱的内雷特瓦河上游,小山村乌洛格坐落于此。乌洛格水电站位于波黑塞族共和国卡利诺维克市,是区域内最主要的清洁能源项目。该水电站设计最大坝高53米,总库容达644万立方米,配备的2台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35.14兆瓦。这是中企在波黑承建的首座水电站,也是中国电建在欧洲市场的首个水电站EPC项目,主要建筑物涵盖混凝土双曲拱坝、生态流量小电站、右岸导流洞以及左岸引水发电系统等。
波黑塞族卡利诺维克市政府颁发的“当地杰出贡献奖”
乌洛格水电站的建设为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一方面,它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促进当地人员就业;另一方面,极大地增强了城市活力,有力推动城市各方面建设与发展。凭借出色的表现,2023年该项目荣获波黑卡利诺维克市政府颁发的“当地杰出贡献奖”,这是当地政府授予驻地企业的最高荣誉,用以表彰其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方面的突出贡献。卡利诺维克市长斯拉夫科高度肯定该项目:“欢迎中国电建的到来,你们在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发展、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表现出色,非常感谢为我市的繁荣做出的杰出贡献”。
混凝土双曲拱坝图
在生态效益层面,乌洛格水电站同样成绩斐然。据项目经理张华介绍,水电站建成后,预计年均发电量达82.34兆千瓦时,可节省标准煤约3.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6万吨。这不仅能大幅减轻当地火电项目引发的诸多不利影响,还将推动当地电力建设,创造绿色生态效益,助力当地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为中东欧区域能源体系绿色低碳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属地化管理新范式:迸发出中波的“伊沃维克速度”
当中国电建的一座座风机扎根于波黑伊沃维克,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套与自然对话、与文化共振的管理哲学。从喀斯特地貌的施工奇迹到跨文化团队的协作传奇,这个波黑首个特许经营的新能源项目,有力地诠释着属地化管理的“中国智慧”。
项目团队在雪天进行地勘
“这就是我们的‘伊沃维克速度’!”2022年—2023年项目现场遭遇罕见超长雪季,漫长的冬歇期严重压缩土建和吊装作业的有效窗口期,将有效工期压缩至短短180天,喀斯特地貌溶洞群更暗藏危机。项目经理王志强回忆起踏勘场景的艰难时刻,“岩层硬度超过预期,常规机械无法开挖,徐工XCC2000起重机在狭窄平台上施展‘伸缩臂+超起’技术,单台风机吊装净用时压缩至4.15天/台,最终项目建设按既定工期进度计划平稳、高效推进,圆满实现高质量建设目标。”
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一度如屏障横亘在团队之间。项目团队则通过跨文化培训打破认知壁垒,一方面让中方员工学习当地宗教节日的意义,另一方面让波黑同事了解中国的故事。不仅如此,层级决策与民主参与的融合催生了独特的“混合管理模式”,让决策更接地气,也让波黑同事感受到“主人翁”地位。关于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也在持续的沟通交流中逐渐消融,波黑同事的严谨细致,中方团队的高效创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工作协同优势。
伊沃维克风电公司助力当地学校运动竞赛爱心活动
文明互鉴的案例不胜枚举,例如项目团队组织的风电主题绘画比赛,让孩子们用蓝色和绿色描绘下心中的能源世界;乌洛格水电站项目部获得“当地杰出贡献奖”,是对其疫情期间捐赠医疗物资、暴雨中清理滑坡落石、积雪天打通生命通道的褒奖……
伊沃维克风电公司在波黑举行捐赠活动
波黑的经验,正在成为中国电建开拓中东欧市场的一把金钥匙,这种属地化管理模式未来还将复制到塞尔维亚等中东欧国家的新能源项目,让能源转型的“中国方案”更好地服务于持续深化绿色能源国际合作,中国电建也将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积极推动者。
银翼下的成长:一位波黑工程师的跨文化协作手记
巴尔干的风掠过利夫诺山区时,总会掀起托米斯拉夫·武耶瓦的记忆:那是他站在100米高的风机下,看中国同事调试设备的场景。作为伊沃维克风电项目的现场协调主管,这位波黑工程师的工作日记里,写满了银翼旋转下的技术碰撞、文化交融以及一个普通家庭与绿色能源的不解之缘。
初入项目时,托米的办公桌上堆满了中英文对照的技术手册。从变电站设备管理到电力市场交易,每一次培训都是一次认知的升级。他记得同事赵成分享的文档管理法,让成吨的验收材料在电子系统里变得井井有条,“现在我能熟练操作这套系统,甚至用它优化了本地的工作流程。”
项目团队在雪墙缝隙中巡检
“中国产化设备的大规模应用令我印象深刻,这些设备都是从中国制造再运输到项目现场,不仅性能卓越,且均符合欧盟标准。这让我真切认识到中国技术在国际市场上具备强大的竞争力,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电建带来的中国技术让托米对从“听说”变成了“亲历”:“我见识了‘中国智造’的真正实力。”
跨文化沟通的火花,在一次吊装方案讨论中迸发。中国工程师用模型演示流程,托米则分享了当地类似地形的施工经验,最终诞生的双方互补的新方案,让吊装效率提升了很多。“在思维方式方面,当遇到意见分歧时,同事们更倾向于通过沟通和协商达成共识,而不是直接冲突。中国同事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这种灵活的思维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托米做了这样的总结。
社区的变化更让托米感到欣慰。他的父亲如今常向访客展示他与中国同事的合影:“他们帮助村里扩宽道路、平整平台,在暴雪天清理了进山的路,这些实实在在的帮助,让大家对中国企业有了更多了解。”
“如果每个山区都有这样的风电场,我们的天空会更蓝,年轻人也不用再去国外找工作。”每当托米巡视风机,他更期待着波黑的新能源未来,“我盼着未来波黑能紧跟全球步伐,用上更先进的新能源技术,让风机转得更高效,太阳能板发更多电。期待新能源产业能形成完整链条,吸引投资、创造更多好工作,带动经济发展。”
结语:
在这片曾经依赖煤炭的土地上,绿色能源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而中波团队共同谱写的协作诗篇,终将在巴尔干半岛绽放出最绚烂的色彩。中国电建用行动证明,在绿色发展的征途上,没有国界的藩篱,只有携手同行的决心。伊沃维克风电、乌洛格水电站项目,早已超越了设备与技术的范畴,成为连接两个国家、两代人的精神纽带,它正随着“一带一路”的浩荡春风,奏响更加恢宏磅礴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