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80年代初,如果站在深圳的海岸向内陆望去,景色平淡无奇——朴素的渔村、稻田,以及乡村生活的缓慢节奏。如今,这片土地却充满了现代化的脉动:摩天大楼直插云霄,创新园区遍布各区,全球领先企业以这座城市为“家”。深圳不仅是中国发展的象征,更是最有力的证明——贫困、停滞和不发达并非无法改变的宿命。”
《欧亚评论》网站近日的一篇署名文章讲述了深圳的发展故事。文章的作者萨阿德·哈菲兹长期关注南亚特别是巴基斯坦的发展。他在文中指出,对于巴基斯坦来说,深圳的发展故事不应仅仅引发惊叹,更应引起深刻的反思。
《欧亚评论》网站文章截图
文章指出,中国的发展不是一夜之间的奇迹,而是历经数十年的进程。中国模式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巴基斯坦应该像中国一样,从农业开始发展。农村人口不是负担,而是潜在力量,也可以从根源上开启减贫进程。
此外,也必须重新思考出口这一艰巨任务。巴基斯坦不能继续依赖纺织品、大米等,而应该学习中国,持续推动出口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深圳蛇口集装箱码头
文章表示,中国并非偶然成为科技大国——它不断加强教育,并为创新推出激励措施。巴基斯坦也必须迅速而全面地缩小和中国的差距。
文章称,如果要从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学到什么,那必须是:增长需要专注。至少应该在教育、投资、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形成全国性共识。
文章说,中国的发展轨迹揭示了一个真理:贫困不是命运,落后也不是命运。深圳从默默无闻到全球瞩目,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故事,更是一段关于远见、坚持与信念的传奇。如果说,中国南部的一个沿海小镇能在四十多年内转变为世界级的创新中心,为什么巴基斯坦的瓜达尔不能呢?
《欧亚评论》网站文章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