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检察院今天(27日)发布一批生态环境检察典型案例,案例共10件,涉及整治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打击破坏野生鸟类资源犯罪、督促整治风电项目违规侵占林地等。
典型案例彰显了检察机关坚持严的基调,依法惩治环境资源犯罪。如: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铁路运输检察院针对在黄河流域非法狩猎、运输、收购野生鸟类资源的团伙化作案情况实施全环节、全链条打击,17名被告人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至十个月不等,坚决遏制侵害鸟类野生动物犯罪活动上升势头,筑牢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重庆某重点排污单位2名管理人员为了个人利益,违反企业规定擅自干扰自动监测数据采集1560次,累计时长达2万余分钟。重庆市南岸区检察院提前介入引导侦查,适时开展自行补充侦查,依法提起公诉。2名企业管理人员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和七个月,生态环境监管秩序得到维护。
同时典型案例传递了落实生态环境损害惩罚性赔偿制度,引领树立“恶意破坏环境当受重罚”的理念,对环境资源犯罪行为,既追究违法主体刑事责任,又追究其生态环境损害修复、赔偿责任。如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检察院对跨省倾倒2.3万余吨危险废物排入长江的全链条违法行为人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使违法行为人在各自责任范围内连带承担1.16亿余元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
据了解,近年来检察机关持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发挥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职能,服务保障美丽中国建设。2023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34.5万件,其中在刑事检察方面,共受理审查逮捕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2.6万件4.6万人,受理审查起诉10.7万件19.1万人;在公益诉讼检察方面,共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行政公益诉讼案件14.1万件、民事公益诉讼案件2.8万件,督促治理恢复被污染水源地2789处,保护被污染土壤72.1万亩,保护耕地46.8万亩,清理危险废物49.5万吨,督促修复被损毁的湿地面积3万亩。最高检继2024年立案办理珠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公益诉讼专案后,将流域治理延伸至海洋,今年又直接立案办理环渤海专案。
(总台央视记者 程琴 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