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这场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中,广大文艺工作者结成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担负起唤醒民众、实现民族救亡的文艺抗战使命。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作为反击侵略的文艺武器,中国电影承担起启蒙民众的使命,“通俗化”“大众化”成为创作共识。从烽火岁月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电影在战火中成长,探索人民文艺的抗战表达,并将伟大抗战精神铭刻光影,传承至今。
战火硝烟中,《八百壮士》《青年进行曲》《塞上风云》等影片艰难诞生。银幕上,视死如归的战士、投笔从戎的学生、奋起抗敌的少数民族青年,共同发出“中国不会亡”的激昂呐喊!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顾亚奇:电影人用光影用胶片作为一种武器唤醒民众,包括有大量的纪实性的影像,向世界去表达中国的遭遇和军民的那种抗战的决心。
以袁牧之、吴印咸等为代表的左翼电影人奔赴延安,加入“延安电影团”。他们扎根生活,深入根据地和敌后,将镜头对准辛勤生产的农民和浴血奋战的战士们,拍摄了《南泥湾》等珍贵纪录片,为人民视角的抗战电影奠定基石。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胡智锋:抗战胜利之后,又有一批优秀的以抗战为背景的电影,在国统区拍出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全景式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遭受的民族苦难。在东北,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接手的伪“满影”,后来改造成我们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电影制片厂,就是东北电影制片厂。
在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的长影旧址博物馆内,《中华女儿》的故事令人动容。
这部由长影的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于1949年摄制的影片,以“八女投江”英雄事迹为原型。影片讲述八位东北抗联女战士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顽强阻击日寇,最终挽臂高歌,壮烈投江。
创作团队深入实地,编剧颜一烟走访百余抗联战士,导演凌子风带着演员进入原始密林体验生活。实景拍摄,用极具纪实感的镜头语言,真实呈现抗联战士在严酷环境里顽强抗击日寇的动人事迹。
小英雄“海娃”的承诺,是195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电影《鸡毛信》的经典一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儿童抗战的影片。
机智的海娃将鸡毛信藏于羊身下,翻山越岭,巧妙周旋,最终将情报送达。影片生动展现了根据地儿童团的巨大贡献。他们年纪小、不易被察觉,承担放哨、送信等危险任务,是人民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胡智锋: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抗战主题电影更多体现出鲜明的人民性。人民群众如何带着必胜的信念,用他们的智慧去战胜敌人。
随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主要战场。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电影《狼牙山五壮士》震撼上映。影片刻画了五位战士为掩护群众转移,将敌人引向绝顶,弹尽粮绝后高呼口号、纵身跳崖的壮举。他们身处绝境却心怀必胜信念的英雄形象,成为几代观众共同的银幕记忆。
面对敌人的疯狂“扫荡”,中国人民总结各种对敌斗争经验,发挥群众智慧,开展持久战。观众耳熟能详的电影《地道战》,讲述了冀中根据地军民,在平原地区无险可守、无处藏身的不利地形下,如何挖掘出总长超1.2万公里的地道网络,铸就“地下长城”的传奇。影片展现了人民战争的无穷伟力。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顾亚奇:除了表现那些战斗英雄之外,人民也成了电影的主角。比如说转移粮食,为抗战战士提供掩护。是一个民族整体的气概气节的一种展现,人民才是历史的主角,人民既是“剧中人”,也是“剧作者”。
《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等影片中的人民英雄形象,正是千千万万英勇抗敌中华儿女的缩影。凭借必胜信念和群众智慧,中国人民勠力同心,赢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为捍卫世界和平与正义作出不朽贡献。
国家一级导演 冯小宁:中国的电影是跟着中华民族的命运一起成长的,我们的国歌都是在我们的电影中诞生的。中国的电影始终没有忘记中华民族这一段奋起抗争救国的民族精神的传承。中国的电影人要不断地用自己的作品,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要把对民族英雄的怀念、崇仰,把对军国主义的警惕不断传承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