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6月26日,美国旧金山,联合国大会代表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
202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8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
1945年4月至6月,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举行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并签署《联合国宪章》,确立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获得了各国普遍认同。
当下,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复杂多变,动荡不宁,多地冲突爆发、延宕不息,不仅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遭受挑战、联合国的作用和地位受到质疑,人们对世界的多极化进程也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围绕二战胜利80周年之际的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议题,总台环球资讯记者和英国知名学者、剑桥大学原高级研究员 马丁·雅克进行了一次对谈。
战后80年,联合国地位如何维护?当前又面临哪些挑战?
马丁·雅克:
联合国地位特殊,它是唯一能代表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机构,联合国大会是世界各国开展对话、表达观点,并形成决议的地方。
当前,联合国面临的重大挑战是美国政府的立场,其表现是反对美国参与国际多边合作。这背后有深刻的意识形态基础,概括而言就是美国的主权“高于一切”。
如果美国决定不再成为联合国的一部分,影响将是非常负面的,我希望不会发展到这一步。
中国主张通过改革提升联合国权威性,如何评价?
马丁·雅克:
中国一贯积极参与并坚定支持联合国。
尽管联合国的运作存在问题,但中国依然认为联合国是现有最好的平台。
中国将联合国视作重要机构,并且希望联合国实现改革与发展,这一点我非常认同。
为什么说支持发展中国家获得更多代表性是联合国改革的方向?
马丁·雅克:
二战结束之初,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还是殖民地。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上超过一半的人口获得了独立。而当时,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只占全球经济的三分之一。
如今,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大约占到了全球经济的三分之二,发展中国家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发言权、影响力和国际地位,并且这个进程仍在继续。
“全球南方”如何影响未来的国际格局?
马丁·雅克:
“全球南方”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在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七国集团”这一发达国家群体之外的“替代声音”。
20或30年后,美国将不会再拥有当前的地位。世界正在被重塑,世界的面貌正由发展中国家重塑。
记者|汪一鸣
编辑|汪一鸣
签审|陈濛、邹浩宇
监制|关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