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评论:因地制宜,激发城市创新活力
2025-09-11 15:09:24来源:中国经济网编辑:陈佳杰

中经评论:因地制宜,激发城市创新活力

  上海以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持续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广东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活力的重要支撑极,全力打造优质创新创业生态,全方位深层次建设“创新之城”;浙江杭州通过龙头企业开放赋能、细分领域“单打冠军”深度创新、小微主体配套协作,构建出融通创新、共生共荣的产业矩阵……

  创新是决胜未来的“关键变量”和“最大增量”。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城市既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也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今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近日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因城施策增强城市发展动力。

  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城市发展动力的适时转变是一个城市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关键。以往,我国的城市发展主要依靠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但是随着要素成本上升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这种传统投入方式的边际效益正在逐步递减。加快转向以特色发展和创新驱动为主体的内生动力模式,无疑是我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创新生态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沃土,决定着创新和转化应用的效率效能。放眼全国,无论是科技创新的“百舸争流”,还是产业发展的“满枝繁花”,都与城市创新生态的持续改善密不可分。以杭州为例,促进“政产学研金”深度融合,着力构建市场主导、多元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让要素支持、制度供给、文化滋养形成良性循环。不只是“六小龙”,更多拥有“独门绝技”、富有活力的创新主体持续涌现,给世界带来《黑神话:悟空》、DeepSeek、高性能人形机器人等接二连三的惊喜。

  我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城市之间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发展水平、产业特色等各不相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建设创新城市得因城施策。如果都集中在几条产业赛道上,各地不仅难以施展所长,还会带来资源浪费。不同城市需要找准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定位,立足自身实际,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建设,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从而增强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动力活力,避免“千城一面”。

  现代化城市体系是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因地制宜、因城施策还体现在城市群内部专业化分工协作上。超大特大城市可聚焦科技创新、高端服务等功能,通过产业外溢、技术输出带动周边发展;中等城市可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布局;小城镇可聚焦专业分工、做精细分领域,发挥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产业。

  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民,乃城之本也”。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需要始终围绕城市中人的全面发展进行谋划。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充分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当创新创造的内生动力被充分激活,城市的潜在生产力也将被有效释放。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中,“人心往之,城必兴焉”。(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标签: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