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12日发文表示,当前全球电力风险不断加剧,而中国的电力企业凭借产业优势,有望迎来发展机遇。
△《金融时报》报道截图
《金融时报》的文章说,国际能源署(IEA)在今年2月便明确发出警告称,全球电力系统正面临严峻挑战。仅在电力传输领域,全球年投资额需要从2023年的1400亿美元增加到2030年代中期的3000亿美元以上,否则便无法同时满足电力需求增长和减排目标。该机构分析师表示,尽管过去十年全球已建成150万公里输电线路,但输电能力不足依然是制约能源安全与电气化发展的瓶颈。
△2025年4月28日 西班牙巴塞罗那发生大规模停电
报道举例称,今年4月西班牙发生的大规模停电事件,造成通信、铁路、商业及互联网系统全面瘫痪,影响还波及邻国葡萄牙,这一事件充分暴露了欧洲电网的脆弱性。法国外贸银行首席亚太经济学家艾丽西亚•加西亚-埃雷罗直言,西班牙并非欧洲电网基础条件最差的国家,此次停电“只是冰山一角”,“未来类似风险将冲击全球所有国家”。
△《金融时报》报道截图
文章分析认为,当前人工智能、电动汽车与数据中心对电力的需求大幅激增,加之可再生能源比重持续上升,全球电网现代化改造已迫在眉睫。然而,从输电线路建设到智能调度软件研发,庞大的资金缺口与产业链短板,使得各国不得不寻求外部支持,中国则成为重要合作选择。中国不仅拥有完整的电力设备产业链,在涡轮机、变压器、直流电缆等核心设备领域更在全球占据领先地位。
△《金融时报》报道截图
瑞银集团的分析进一步指出,当前全球燃气轮机与大型电力变压器供应环节存在严重瓶颈。其中,涡轮机是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稳定供电的关键设备,但西方制造商的涡轮机交付周期已从过去的18个月延长至3年以上。大型电力变压器方面,现有产能仅能满足欧洲与美国新增需求的一半。国际能源署也补充说,当前直流电缆的交付周期已超过5年,且自2019年以来,其价格几乎上涨一倍。
《金融时报》在文章中强调,全球电力设备供应的现实困境,为中国电力设备制造商打开了广阔的出口市场。中国在电力设备领域的产业优势与充足产能,其在全球未来能源转型与电力安全保障中,将占据愈发关键的位置。
编译:李修莉
签审:贾延宁 刘轶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