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雨晴):机械臂有序起伏,集装箱列阵整齐……这就是位于黄海之滨的连云港港口。在中哈(连云港)国际物流合作基地的数字化调度中心,巨幅屏幕上实时显示四千多公里外的霍尔果斯无水港的画面——列车缓缓驶入、集装箱精准装卸,港口之间的距离被瞬间压缩。“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在这里,一群青年人正用汗水与智慧托举“一带一路”东端枢纽的高效运转。
2013年9月,在中哈两国元首的见证下,连云港市政府与哈萨克斯坦国有铁路股份公司签署共建中哈(连云港)国际物流合作基地协议。2014年5月19日,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正式启用,成为了连通亚欧的重要纽带。
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生产操作部副经理成飞(王雨晴 摄)
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生产操作部副经理成飞,是基地的一名青年调度员,统筹协调火车到港、卸车、堆存及中欧班列发运全流程。面对中欧班列东西行班列密集到港的高峰作业期,他曾带领团队创下昼夜装卸火车301节车皮的生产纪录,保障了港口疏运效率,避免货物压港。“301车,相当于6列班列的作业量,是日常的2-3倍。”成飞回忆起那次作业仍记忆犹新。他说:“由于股道有限,作业现场必须实现机器不停转、车皮不等位、卸完立走、装完即发,任何环节经不起一点耽误。”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团队一度心生担忧。但通过科学分工与精细方案,大家坚定信念:“既然有能力,就要做到最好。”最终,他们不仅完成任务,还刷新了公司纪录。成飞坦言:“能够自豪地对别人说,这是我们团队创造的纪录,这就是最大的动力。”
作为哈萨克斯坦小麦过境中国的唯一离境口岸,连云港自2017年启动哈国小麦过境中国至东南亚通道后,首次采用“一箱到底”模式推进过境运输业务,这种模式大幅减少中间换装环节,使粮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抵达目的地,为哈国小麦出口东南亚提供了更加优质高效的陆海联运服务。“这不仅提升了运输效率,也让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合理流通,让更多人受益。”成飞称。
中哈(连云港)国际物流合作基地
2014年,中哈两国元首共同启动控制系统,基地正式运营的那一刻,许多员工在直播的连线现场激动不已。成飞表示,“那一刻,我们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自己参与到国家倡议之中。”“从不熟悉铁路车型到如今一眼识别车号类型,我们与企业共同成长,也在‘一带一路’的发展大潮中找到了个人价值。”
以共同点为标尺,弦音矫正,才能和鸣共振。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员工与中国同事在这里并肩作战。成飞表示,“一开始大家彼此陌生,但共同目标让大家找到了共同语言——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成飞说,“我们就把自己当成‘一带一路’上的一颗颗螺丝钉,虽然小,却紧紧扣在这条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