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校园里,伫立着著名水利专家、两院院士严恺的铜像。(中国经济网 邓浩/摄)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润华夏,泽被万物。在中华农耕文明的起源发展中,“灌溉”这两个字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日,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至此,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已达42项。其中,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以及两年前入选的江苏洪泽古灌区,它们的申报工作,全程由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陈菁教授团队提供技术支撑。
“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负邦人期。”今年,河海大学迎来建校110周年。这所与水共生的高等学府,始终以“治水兴邦”为初心,培养了一代代扎根江河的水利人才。在灌溉研究方面,河海大学自上世纪80年代起,持续深耕节水灌溉40余年。目前这项技术已在全国超十分之一的水稻种植区推广应用,实现水稻全生育期节水40%以上、亩均增产14%以上的显著效益。其中,仅在黑龙江省就推广超3000万亩,一年“节”出18座大型水库。
一切发展,水是基础性资源。作为文明古国,我国是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的国家。很多古代工程自建成之日起,就一直发挥灌溉作用,至今仍在滋养一方水土、造福当地人民。对灌溉工程遗产的挖掘、保护与科学利用,无疑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些留存至今的灌溉工程遗产,多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能较好地处理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所蕴含的传统灌溉经验和治水智慧,对现代水利建设发展具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
以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为例,从三国孙权“筑塘开渎”到清代左宗棠“系统治水”,再到今天,赤山湖见证着中国水利发展的生动演进。历代先贤在此构建了“低乡蓄水、高乡壅水”的三维调蓄体系,并运用人工阶梯运河技术解决了灌溉通航难题,充分体现了科学性和前瞻性。又以云南元阳哈尼梯田为例,哈尼族先民历经千年构建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农业生态系统,既解决了高山耕作的灌溉难题,又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每一层梯田的走向、每一条沟渠的设计,都承载着哈尼族的历法、节庆与生活哲学,是民族文化具象化的表达。
包括陈丹、代小平、李金刚等多位教授、副教授在内的陈菁教授团队,依托农业水利、水利史、水文化、水生态、水环境等多学科背景,综合试验、遥感、田野调查、文献考证等方法,数年如一日,克服重重现实困难,为多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提供了专业系统的技术支撑。他们用专业智慧解码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展现出中国水利的青春力量。
110年前,爱国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南京创办中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80多年前,欧洲留学的青年严恺毅然回到全民族抗战的祖国,在云南从事灌溉工程建设;70多年前,他受命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校——华东水利学院。这两所学校正是河海大学的前身。从张謇到严恺,再到今天的河海人,跨越时空的爱国情怀凝结成“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河海大学校训精神。
江河湖海生生不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长河中,青年们总是以不同的身份和使命,践行着家国承诺。今天,站在祖国大地上,与时代同频共振,就能书写下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