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国网球公开赛正式宣布,将在2026年继续保留人工线审。
这个决定使红土大满贯成为当今唯一拒绝使用电子线审的网球大满贯赛事。
实际上,连该系统的初级版本“鹰眼挑战”,法网至今仍拒绝使用。放到全部职业网球比赛里,他们都是绝对的“少数派”。
网球赛事“触电”成趋势
所谓电子线审系统(ELC),指的是利用高速摄像头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实时追踪和判定网球落点的系统;其精度远超人工。
自从2006年引入相同原理的“鹰眼挑战”系统以来,该技术在职业网球赛事里的使用日趋广泛。
2020年,由于客观原因,美国网球公开赛率先在部分场地引入电子线审,不再使用传统的人工线审进行判罚;如今已全部覆盖。
2021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在全部场地里启用电子线审系统。
2025年,最重视传统的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资格赛和正赛的全部场地引入了电子线审系统。
除了大满贯,其他网球赛事近年在“触电”方面也有重大进展。
2025年,职业男子网球巡回赛序列的赛事全面引入电子线审。
职业女子网球赛事,也在大力推广中。
目前进行得如火如荼的职业网球“中国赛季”的赛事基本都放弃了人工线审,采用了电子线审。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女子网球查尔斯顿赛、马德里赛和罗马赛等红土赛事都引入了电子线审。
这样一来,法网坚持使用人工线审的决定就显得更为另类了。
法网为何如此“另类”?
法网拒绝电子线审和鹰眼挑战的理由是——
在红土球场上,网球落地后会产生球印,球员对线审的判罚产生异议时,主裁判可以通过查看球印来做出判断;而法网的裁判团队是“世界最佳”。
但在现实中,和球印相关的争议并不罕见,主要集中在球印的变形以及哪个球印才是“争议之源”的判断上。
这都是因为红土是一种“动态”表面,铺设球场使用的红砖材料附着的粉尘量、天气环境和击球轨迹都会影响球印的形态。
网球落地时还会产生压缩,出现各种不同的形状和痕迹,并不总能反映其准确的落点。
此外,主裁判还有权拒绝检查球印。
其他赛事普遍使用电子线审以后,“另类”的法网等比赛还制造了另一种麻烦:球员必须调整认知,以适应没有电子线审赛事的需求。
于是,人们看到萨巴伦卡、兹维列夫等球星开始在红土场上用手机拍摄球印,“立此存照”——尽管这样并不能改变判罚结果。
德约科维奇、斯瓦泰克和郑钦文等球星都曾对相关争议表达过不同的看法。
电子线审也存争议
相比之下,电子线审系统一次性投入高,后续有不低的维护成本,但判罚精度高,比赛更为流畅——优点如此突出,难怪几年间就得到了广泛使用。
当然,电子线审并非完美,更不能彻底避免误判。一旦发生系统故障,它也会出现人工线审常见的延迟呼报等争议。
在今年温网帕夫柳琴科娃对阵卡塔尔的一场女单比赛里,就发生过电子线审对明显的出界球“视而不见”的现象。由于其裁决是最终决定,主裁判只能判这一分重打。
即便如此,电子线审仍然最大限度满足了各个利益攸关方在“效率和公平之间求取平衡”以及“树立赛场上唯一权威”的需求。采用该系统引发的争议,也可以通过加强主裁判的自由裁量权或给予球员更多申诉渠道来解决。
因此,它的推行是大势所趋。
纵观职业网球的历史,如果说美网和澳网总是倾向于领潮流之先,温网则往往在新技术、新事物出现时保持“先观察、再跟进”的态度。
至于法网,出于凸显自身独特性以及客观的经济、社会等原因,经常成为“虽迟但到”的那一个——直到21世纪20年代,罗兰·加洛斯的球场才有了顶棚,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在不可阻挡的新科技浪潮里,潮流终将席卷巴黎。
这,只是时间问题。
来源 | 总台环球资讯广播
记者 | 彭延媛
编辑 | 王鑫
签审 | 蔡耀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