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批援博茨瓦纳中国医疗队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坚守岗位
在非洲南部国家博茨瓦纳,第17批援博茨瓦纳中国医疗队自2024年7月抵达当地以来,始终奋战在医疗一线。过去一年,他们完成医疗服务逾11万人次,参与手术近3000例,抢救危重病人7000余人次。中秋佳节来临之际,他们依然坚守在这里,为当地民众带来健康和希望。
在博茨瓦纳首都哈博罗内的玛丽娜公主医院和弗朗西斯敦仰加圭转诊医院,无论是麻醉管理、针灸理疗,还是影像诊断,医疗队员们用专业和担当托起了生命的希望。
儿科护士郑津晶:回首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日日夜夜,内心满是自豪与感动。这一年中我参与了5000多名新生儿的救治工作。记得有一次,我们成功救治了一名因呛奶导致血氧急剧下降7天大的婴儿。当他终于发出响亮的哭声,我更加深刻体会到“生命至上”这四个字的分量。那一刻我们赢得了更多信任与认可。
肿瘤内科护士林艳:一位本地患者在第一次化疗输注药物时突然出现了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当时他血压骤降,呼吸急促,生命一度垂危,我迅速协助医生启动应急预案,调动全体医护人员抢救。药品有限,设备简陋,每一步都像在与时间赛跑,终于患者恢复呼吸与血压,病人紧紧地握住我的手,轻声地说“谢谢”。
第17批援博茨瓦纳中国医疗队不仅治病救人,还积极开展培训与交流,帮助当地医务人员提升水平。一年来,他们培训当地医生、护士600余人次,开展健康宣教和科普活动,为社区普及卫生知识,赢得了“最贴心的朋友”的称呼。
针灸科医生陈凤业: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注重与当地医生分享经验。通过手把手教学,当地同事逐渐掌握了基本的针刺技能,并能独立完成常见病的治疗。中国医疗队带来的不仅是针灸技术,还有医疗质量控制和患者管理经验,既减少了药物治疗的依赖,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这种理念在当地引起了积极反响,逐渐被更多医生接受并应用。
第17批援博茨瓦纳中国医疗队队长樊万东:我们以医术为桥,用仁心仁术筑牢民心相通的根基,更以“授人以渔”支撑民心相通的久远,也用精心护理传递民心相通的友谊。这不仅是健康的传递,更是中博两国人民对生命共担、对友谊共守的生动实践。
莫迪里的妻子是一名孕产妇,怀有双胞胎,在生产过程中因患有疾病,得到了中国医疗队的积极治疗。
莫迪里:中国医生全力以赴,每次问诊都及时同步病情进展,无论是需要做扫描检查、调整治疗方案,还是处理突发并发症,当发现异常情况时总能专业地分析问题根源,安排各项检测排查病因,这一切持续到最后我妻子出院那天。你们所做的一切真的太了不起了!我发自内心地感激你们!
胸前的五星红旗,是患者眼中温暖的依靠,也是医疗队员们离家在外最深沉的思念。
第17批援博茨瓦纳中国医疗队哈博罗内分队长罗金英:和国旗一起佩戴的胸卡印有自己的名字,当有些患者看到我胸前的中国国旗时,用中文说“谢谢”,那种为国争光的自豪感会油然而生。在博工作的14个月里,自己最牵挂的人是父母、爱人和两个双胞胎儿子,中秋节来临,思念之情更加深刻。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让濒危的母婴转危为安、让备受病痛折磨的人恢复健康时,患者眼中流露出的感激和希望,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精神回报。
今年正值中国和博茨瓦纳建交50周年,中国医疗队的坚守与奉献,已成为两国友谊最动人的注脚。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医疗队队员们送上最真挚的中秋祝福与节日问候。
第17批援博茨瓦纳中国医疗队队员:跨越山川施妙手,一轮明月寄相思。以仁心连接世界,以妙手架起桥梁,让中秋的月光与国庆的红星共同见证大爱无疆!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丨赵祎楠
主持丨葛鹏
制作丨杨晓蕾
签审丨刘轶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