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深圳等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伟大奇迹,积累了宝贵经验,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建设规律的认识。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殷殷嘱托,感恩奋进。五年来,深圳、珠海、汕头三大经济特区紧扣市场需求与科技发展前沿,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有力推动广东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这些科创成果,既是对“十四五”成就的生动总结,也为“十五五”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由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南方新闻网承办的“改革开放走在前——广东科创新气象”主题宣传活动于10月9日至12日举行。活动聚焦改革开放精神与民营经济等主题,通过真实数据和生动实践,全面展现广东科技创新成果与南粤儿女守正创新的时代担当,彰显各行各业奋斗的底气和决心。
深圳:瞄准前沿 推动未来产业跨越式发展
1979年到2024年,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创下了从0.61亿元到5.4万亿元的奇迹。从华为原生鸿蒙操作系统打破安卓和IOS的垄断横空出世,到满载比亚迪新能源车的巨轮驶向汽车工业曾经最为发达的欧美,深圳制造正迈向深圳“智造”。
深圳“智造”的蓬勃发展,是其作为科技创新策源地的生动写照。深圳加快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布局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等一批大科学装置。目前,深圳拥有各类创新载体4000多家,建成鹏城实验室、2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4家广东省实验室,获批建设6家国家级创新中心。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是引领未来发展、正在“破土而出”的主导技术、重磅产业。近年来,深圳深入实施“人工智能+”“机器人+”行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全域全时全行业高水平应用,产业集聚效应加速显现。从“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诞生,到“机器人谷”的悄然崛起,深圳机器人产业的创新活力持续释放,专利申请量位居全国前列。作为人形机器人的领导者和智能服务机器人的领航企业,截至2024年12月31日,优必选共持有2680项授权专利,其中海外专利484项,发明专利占比57.87%。人形机器人有效专利数量全球第一。乐聚机器人公司突破高性能关节舵机技术,其双足机器人动态行走控制算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越疆科技开发出全球首款桌面协作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达到0.02毫米,已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等领域。
同时,深圳以人工智能赋能全产业体系,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元象科技凭借其在人工智能(AI)与3D技术领域的深度交融与创新,从基础模型训练、3D内容生产到应用开发,将自研技术贯穿于每一个环节,形成了完整的技术创新链条,通过持续提升认知智能和感知智能,打造AI智能体。
港资科技企业扎根前海、快速成长,成为深圳科技发展的新亮点。截至2025年2月,前海港资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规上企业达55家。在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深港合作重点领域,前海已拥有三立人、思谋科技、菜鸟网络、云豹智能、滴灌通、空中云汇等6家港资独角兽企业,展现了深港两地优势互补促进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珠海:补链强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智能货运无人机、“陆地航母”、载人飞艇、无人机蜂群作战系统……在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上,首次设置的“低空经济馆”吸引了社会各界目光,前沿的科技装备让人们纷纷感叹“未来已来”。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珠海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珠海依托“双年举办中国航展、单年举办亚洲通航展”的“双航展”平台,出台《珠海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用“制度创新”为低空经济筑牢发展根基,打造“低空之城”产业新样本。
低空经济要“飞起来”,更要“飞得稳”。珠海中科慧智科技基于AI算法训练低空安全大模型,打造城市级数智底座平台,配合算力服务中心,为区域低空经济业务提供底层数据支撑。
此外,珠海正加快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促进上下游产业集聚。纳思达历经多年的技术积累,从打印通用耗材向汽车超声波雷达芯片跨越,打破国外打印机主控芯片垄断。普强时代自主研发的“普强深思大模型”以突破性算法架构,为复杂业务场景提供拟人化、高精准度的智能交互解决方案。
科技创新引领新兴产业的崛起与协同发展。为深化琴澳产学研合作,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依托澳门大学三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芯片设计、中药质量研究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推动澳门重大科研成果在横琴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实现转移转化。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聚焦认知神经网络、类脑智能芯片、类脑计算系统、金融工商智能技术、智慧生物医药和健康医疗技术,成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珠海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西点”的重要科技力量。
汕头:以侨为桥,构建全域开放新格局
45年前,在龙湖区西北角1.6平方公里的滩涂上,汕头踏出特区建设的新征程。45年后,汕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逐步成长为开放繁荣的现代化滨海城市。
“本土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海内又一个潮汕。”作为知名侨乡,汕头充分发挥侨乡优势,推动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45年来,全市累计批准外资项目近6500个,实际利用外资100.33亿美元,其中约八成为侨资。
2014年设立的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成为全国唯一以华侨和文化为核心概念的国家级发展平台。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设立了首个面向华侨华人及投资者的专业代办服务平台,覆盖企业设立登记、印章刻制、银行开户及税务信息登记全流程,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择良木而栖”。
当小巧的机器人跳起极具节奏感和表现力的英歌舞,灵活的机械关节仿佛为它的舞姿注入了无穷的力量……在今年第二十一届深圳文博会上,广东群宇互动科技公司研发的18个英歌舞机器人“好汉”惊艳亮相,引发网友热议。18个英歌舞机器人背后,是汕头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的缩影。近年来,汕头涌现出群宇互动、奥飞娱乐、西陇科学等一批科技型企业,在动漫IP衍生品、化学试剂等细分领域形成创新优势。
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汕头正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中心,在科技创新与产业突破上取得系列成果。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主攻“碳中和化学与化工、高端精细化学品、高端化工装备”三大方向,成功开发二氧化碳捕集与转化利用新技术,推动绿色技术落地。为促进科研成果落地生根,汕头科学城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集中资源开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大健康产业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攻关。
四十五载风雨兼程,四十五年创新不止。深圳、珠海、汕头三大经济特区始终勇立潮头,从产业升级到创新驱动,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最生动的注脚。
面向未来,三大特区将持续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刘单燕 李润芳
实习生 赵忆闽
部分内容综合自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