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雨晴):细雨洒落在延安的黄土地上,红旗在山风中猎猎作响。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深切缅怀革命先辈的热血征程,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调研采风活动于10月16日至18日在延安开展。
“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调研采风活动于近日在延安开展。(王雨晴 摄)
走进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和杨家岭革命旧址,人们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那是长征的脚步,是延安的火光,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脉搏。几十年前,这片土地孕育了改变中国命运的精神力量;今天,它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世界讲述着关于理想、信仰与奋斗的故事。
“Unbelievable(难以置信)!”这是两位德国游客在参观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时最直接的反应。尽管沟通有限,但那份震撼是相通的。展馆讲解员张晓芹回忆说:“虽然当时我只能用简单的英语介绍,但能看出他们一次次被红军长征的壮举所打动,他们能感受到一种超越语言的力量——那是一种信仰的能量。”
延安革命纪念馆(主办方供图)
八十多年前,美国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写下了《红星照耀中国》,曾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斯诺曾表示:“在那些献身于他们认为完全正义的事业的人们身上,我强烈感受到了充满活力的希望、热情和人类不可战胜的力量。”在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访客眼中,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精神,早已不只是中国的历史叙事。它们代表着人类面对困境时的信仰与勇气,是一种跨越国界的精神共鸣。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磊(王雨晴 摄)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磊表示,红色精神不仅是中国革命年代的精神丰碑,更在当今展现出跨越时空的思想张力与现实生命力。红色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适性,其中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涵,依然是支撑中国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进自主创新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刘德中(王雨晴 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刘德中认为,红色精神的核心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自力更生的坚定意志。这不仅构筑了中国革命的精神坐标,也映照出一种普遍的人类情感——在人类面临困境与抉择之时,该如何坚守理想、走出自己的道路。
在国际传播的语境下,红色精神不仅是一段历史记忆,更是一种情感共鸣、一种文化表达,成为能够被世界理解与感受的“精神叙事”。
王磊进一步指出,当今国际形势充满不确定性,红色精神所蕴含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胸怀天下的价值内核,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支撑,也为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贡献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长征早已结束,但中国的“新长征”仍在继续。它不再是翻越雪山草地的征途,而是走向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与全球互利共赢的新征程。红色精神正在当代中国的外交、科技、绿色发展等领域延伸。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诉说着“理想是如何照进现实的”。
采访这天,延安下着雨。雨滴敲打着红砖,打湿了青苔,也洗亮了那几行金色的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也是全人类都能理解的语言。它提醒人们:无论世界怎样变化,信仰的光,总能穿透风雨;而延安的山河,依旧在向世界讲述——理想的力量,从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