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国电动汽车品牌频繁亮相于英国街头。今年九月,中国某品牌电动汽车在英国的汽车销量达到11,271辆,是去年同期的十倍之多。显著的增长水平表明,英国如今已成为该品牌在中国以外的最大市场之一。
近日,全球性对话网络平台The Conversation刊载的一篇文章关注到,曾经由西方传统车企主导的汽车行业格局,如今正在被新能源汽车品牌重塑,中国新能源车企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
那么,中国新能源车企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又给老牌汽车企业带来了哪些启示呢?

文章截图
中国新能源车企崛起路径
文章指出,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成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比亚迪为例,该公司确保了制造电动汽车所需的锂和钨等关键材料的供应,并自主生产电池,减少了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同时,比亚迪建造了超级工厂和工业园区,在研发方面的投资,尤其是电池研发投资,成效显著。
此外,积极的定价策略也是关键因素之一。例如,比亚迪“海豚冲浪”在英国的售价为18,650英镑,不到入门级特斯拉Model 3售价的一半,而后者起售价约为39,000英镑。
老牌车企为何落后?
文章分析认为,与中国新能源车企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西方老牌车企过于依赖曾经取得的成功,过度自信,缺乏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力。
在市场预测方面,老牌车企通常采用线性思维,认为汽车的速度、功能和性能随时间逐渐获得提升。然而,技术创新往往呈跳跃式发展,因此老牌车企在开发新产品时面临诸多复杂问题。
此外,老牌车企还常常忽视顾客的需求。过去二十年,新车价格大幅上涨,涨幅超过收入增长,而许多老牌车企却只专注于为富裕消费者提供“高端汽车”,导致市场范围狭窄。
同时,老牌车企内部也存在创新分歧,高层管理者与基层员工对公司创新能力的认知存在巨大差距,类似于黑莓和诺基亚等手机公司曾面临的困境。
这好比跳高运动的技术演变历程。

文章截图
多年来,跳高技术经历了“剪式”“跨越式”“背越式”等多次技术革新,其中“背越式”目前被普遍使用。而一些老牌汽车企业正拼命保住相当于跨栏跳的技术(汽油和柴油汽车),拒绝学习背越式跳高(开发新能源汽车)。
文章说,这种固执保守的态度,使得老牌车企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迅速崛起的浪潮中逐渐落后。指望从老款车型中赚取可观利润,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策略。
传统车企如何破局?
那么,老牌汽车制造商该采取什么发展措施呢?文章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改变与供应商的合作方式。老牌车企通常采用基于交易和价格的采购模式,这种模式不利于创新和供应链的韧性。未来,车企应与供应商共同投资于发展,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二是开发创新能力。老牌车企不仅要在电池技术上发力,还要学习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其他技术领域进行创新,打造包括科技和人工智能公司在内的企业网络,协同发展。
·三是更加注重满足客户需求。老牌车企除了改善驾驶体验外,还应与地方政府和基础设施提供商紧密合作,解决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续航能力的担忧。
文章最后说,这些变化是实质性的,只有采取更加开放和协作的方式,积极应对市场变化,老牌车企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不被淘汰。
策划 | 魏宇晨
编译 | 龚晨
签审 | 陈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