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9月30日从自治区农牧厅了解到,日前,内蒙古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植检处联合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和内蒙古民族大学相关专家赴通辽市和兴安盟进行赤眼蜂防控玉米螟防效调查。经调查,总体防治效果达75%以上,预计挽回玉米产量损失10%以上。
据了解, 近几年,全区玉米种植面积达5700万亩左右。随着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玉米品种多样化和气候变化影响,玉米病虫害发生种类和危害程度呈逐年加大趋势。东部区是我区玉米主产区,玉米螟是当地常发性害虫,对玉米危害较重,是造成产量损失较大的主要害虫之一,同时因虫害造成的部分籽粒干瘪和霉变也对玉米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据通辽市调查,中等发生年份病虫危害率达50%以上,造成粮食损失率为10%~15%;严重发生年份病虫危害率达70%~80%,损失率达20%以上。
为了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实现粮食稳步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兴安盟和通辽市强化政府行政推动,农牧部门服务促动,推广部门示范带动,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培训,组织宣传发动。通过采取白僵菌秸秆封垛、田间释放赤眼蜂等生物防治技术措施积极开展玉米螟绿色防控,将玉米螟危害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市、县、镇、村四级联动防控机制,采取“五统一”组织防控模式,即“统一组织发动、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防控时间、统一购置产品、统一组织防控”,实现整建制推进。经调查,所采取的防治措施效果显著,成为我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亮点。
据统计,2019~2021年,兴安盟和通辽市防控玉米螟面积达到1448万亩次,挽回粮食损失19亿余斤,替代化学农药600余吨。(北方新报正北方网首席记者 刘晓君)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