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安徽省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行动方案》出台,提出到2025年,全省域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一体化体制机制全面建立,重点区域板块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重点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两个大局”、塑造竞争新优势,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安徽必须抓住机遇,深化合作、扬皖所长,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强有力支撑。
加强产业分工协作。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中国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安徽要牢牢把握国家战略机遇,深化与沪苏浙产业合作,积极推动产业承接转移,努力提升产业一体化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实现高质量持续发展。一是要联合开展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引导企业主动参与长三角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分工合作,着力加强重点产业跨区域协作,鼓励各地积极探索灵活多元的省际产业园合作机制,携手打造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二是要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大力推进数字赋能,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高水平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夯实产业根基。三是要实施“锻长补短”行动计划,提供高品质产品服务,扎实推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联合打造高水平服务业集聚区。
强化产业承接能力建设。随着国家高铁“八纵八横”体系及合肥“米”字形交通枢纽的形成,安徽的区位优势及综合交通优势越发凸显。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安徽要主动靠上去、积极融进去,强化综合承接能力建设,将区位交通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合作动能。一是完善高铁都市圈建设。针对徐州、扬州、湖州等邻皖城市以及上海、杭州、宁波等中心城市,安徽要积极完善“高铁三小时”都市圈软硬件服务建设,在车次调配、市内接驳等方面下足功夫,用便捷高效的交通系统衔接沪苏浙。二是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带动长江航道总体通过能力,探索通过长租或买断等方式,在上海洋山港、宁波北仑港等重要港口建设安徽专属经济区,通过江海联运、一体通关等方式积极打造皖江内陆开放新高地。三是打造“飞地”经济区。“飞地”经济是打破地理空间限制、实现经济蛙跳式发展的有效手段。安徽可在省内腹地划出专属飞地经济区,吸引沪苏浙的高科技及先进制造产业在飞地经济区内落户;积极在沪宁杭甬等发达城市兴建安徽龙头产业的“飞地”研究中心,利用先发城市的科技研发及人才虹吸优势,将沪苏浙地区优质科技资源融进安徽产业链条。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安徽最闪亮的名片。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安徽要充分发挥科创优势,锻造科技创新长板。一是要充分发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引领作用,大力支持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发挥科技产业链龙头带动作用,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做大做强相关科技产业。二是要统筹省域平衡发展,以合肥为省域经济发展核心重点进行科技研发,其他地市依托合肥的科技溢出效应重点进行规模生产,在半导体、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打造一批产业强链,促进各类要素在省域内科学流动,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三是要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契机,主动出击、深化合作,加快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推进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建立国家实验室联建机制,加强与之江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等省级实验室合作,构建“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室”链条。
充分发挥区域复杂性优势。安徽被长江、淮河横向切割,形成了皖北、江淮、皖南三个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风格迥异的区域。安徽必须充分发挥区域复杂性的优势,将皖北平原农业产业、皖南生态产业、合肥科技产业、沿江城市制造产业深度融合。尤其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可以将科技、制造产业细化分解并科学耦合进生态、农业产业中,发展一批一产、二产融合发展的新型综合经济业态,形成安徽特色的经济增长元素。安徽人文气息浓厚、历史文化悠久,是安徽的重要财富,应有效地将其与八百里巢湖、皖南生态产业、皖北粮食产区、高科技产业相结合,努力打造一批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新经济增长极。
充分发挥人才聚合优势。人才是地方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安徽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坚持五湖四海广揽人才。一是要加快完善基础性保障措施,为沪苏浙的人才在皖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环境;二是要充分发挥合肥生活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同时在人才住房、项目支持上加大手笔、降低门槛,为人才在皖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三是要积极吸引创新创业人才,完善城市合伙人机制,打造一批有市场能力、有创业激情的创新创业团队;四是要打破机制束缚、敢于弯道超车、大胆起用人才,不断提升人才的职业获得感与事业归属感,提升人才向心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