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直观中国     |       原创     |       印象内蒙古     |       一带一路     |       老外在内蒙古     |       103旗县
探索内蒙古恐龙之最
2022-03-17 10:32:42来源:呼和浩特日报编辑:张国文责编:胡晓萌

探索内蒙古恐龙之最_fororder_res01_attpic_brief (1)

探索内蒙古恐龙之最_fororder_res16_attpic_brief

探索内蒙古恐龙之最_fororder_res10_attpic_brief

  目前全世界发现的恐龙有1000多种,中国已经发现的恐龙有200多种,我区发现的恐龙已有36种。内蒙古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恐龙蛋的地方,也是发现最古老带羽毛恐龙的地方,同时又拥有丰富的恐龙骨骼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还保存着世界罕见的风沙埋藏状态的恐龙化石,因此,内蒙古被誉为“恐龙的故乡”。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的恐龙的故乡展厅,一直颇受游客喜爱。人们通过观看这里丰富的展品,可以了解更多不为人知的恐龙故事,追寻那个神秘的远古时代。

  喜欢聚居和能够“护幼”的恐龙——鹦鹉嘴龙

  1988 年,中加恐龙考察队在鄂尔多斯杭锦旗独贵加汗的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鹦鹉嘴龙头骨化石,经研究认为是一种新类型恐龙,并命名为鄂尔多斯鹦鹉嘴龙。在距今 1.8 亿年前,恐龙成为当时鄂尔多斯地区的主宰者。

  鹦鹉嘴龙个体很小,数量众多。它的体长约有 1—2 米,具有鸟脚状的脚,前肢短小,后肢粗而长,因而常用后肢两足行走。这类恐龙头部短而高、口中前部无齿、牙齿质地光滑、齿冠较低。它嘴前部角质的喙、形状呈弯曲成钩状,似鹦鹉的嘴,科学上称之为“鹦鹉嘴龙”。

  迄今为止,共发现鹦鹉嘴龙 2 个属、13 个种。古生物学家从鹦鹉嘴龙的形态构造认为,这些小型恐龙属于原始两足行走鸟脚龙类。不少学者由此还推断,鄂尔多斯地区曾是一些原始鸟脚龙类起源地之一。

  有研究表明,弯钩状的嘴对鹦鹉嘴龙有很大帮助。当时地球发生巨变,气候条件、阳光、水分和植被纷纷发生变化,坚硬的巨喙可适应进化的新型植物,能够切断粗硬的茎干叶梗、咬碎植物种子和坚果,这使得鹦鹉嘴龙得以存活下来。鹦鹉嘴龙以植物为食,个体不大,头上还没有其他角龙类发达的颈盾和角,身上也没有其它防御器官,所以它们群居生活在一起,依靠集体力量抵御肉食恐龙的攻击。

  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展示了一群鹦鹉嘴龙集体死亡的场景。可以看到,小鹦鹉嘴龙在中间,大鹦鹉嘴龙在周围保护着小鹦鹉嘴龙。这个场景反映出鹦鹉嘴龙有“护幼”行为,这是恐龙智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出现的群居现象,这对于研究恐龙的生活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我区发现最早的恐龙——姜氏巴克龙

  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陈列着一种大家并不常见的恐龙化石——姜氏巴克龙,它是鸟脚亚目、鸭嘴龙科、巴克龙属的一个种,是我区发现最早的恐龙。

  大型的巴克龙体长7.5米,高达3米,体重1.5—2吨。中型的身长5.4米,高达2.5米。小型的身长1.5米,高为0.7米。这三种类型可能是同一个种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也可能是不同的种。巴克龙生活在距今约百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晚期,貌似禽龙,但和禽龙可不一样。虽然巴克龙长得块头比较大,长相比较凶,四足站立时有2米,但是整个巴克龙家族都是属草食性恐龙。巴克龙的牙齿在鸭嘴龙类中比较少见,臼齿发达呈棱柱形交互排列成覆瓦状,这是为了能有效地将植物磨碎消化。由于巴克龙个头比较大,摄入的食物仅是植物,只能不断地寻找食物才能维持生活体能,这也就造就了巴克龙的牙齿会不断地更新,旧的牙齿磨蚀后会有新的牙齿长出来进行补充。

  巴克龙的头骨短而平滑,头上无顶饰,7个肩椎愈合得很好。巴克龙是一种较原始的鸭嘴龙,成年个体可达5米长。筑巢产蛋,幼仔出生后,双亲还要在巢内哺育儿女,一直到幼仔们能独立生活。作为鸭嘴龙系群居性恐龙,巴克龙群体实行季节性迁移,逐水草而居。

  巴克龙的化石早在1923年内蒙古二连浩特就有发现,是内蒙古最早发现的恐龙。1995年,中比联合考察发掘队在二连盐池发现了大约40平方米、厚度达几十厘米的恐龙骨骼化石层,发掘到至少4具姜氏巴克龙骨骼化石。这些化石来自于巴克龙同类不同年龄的从幼年个体到成年个体。巴克龙的化石包含四肢、骨盆和大部分头骨,虽然还没有发现完整的骨骼,但在早期鸭嘴龙类中,是受研究较多的一种。

  最强王者——精美临河盗龙

  8000多万年前被杀的原角龙骨骼化石被发现后,睿智的科学家竟然找到了“真凶”:精美临河盗龙,同时证明,它曾是这一片领域的王者。

  2008 年,古生物学家在内蒙古巴音满都呼地区的风成岩中发现了一具保存相当完整的恐龙骨架化石。2010 年,古生物学家经过研究确认,这是一种新的驰龙类恐龙,被命名为精美临河盗龙。

  在电影《侏罗纪公园》里,有一种非常聪明的恐龙——迅猛龙,其实应叫伶盗龙,跟精美临河盗龙同属于驰龙科。精美临河盗龙生活于 8000 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属于小型肉食恐龙。

  精美临河盗龙一般体长 1.8 米左右,最长也不过 2.5 米, 体重约 25 公斤。有一条占据身长一半的尾巴,细长的后肢,使得它的奔跑速度非常快,是快速、灵活的捕食者。根据化石研究,推测它可能是以小型角龙类和其他一些植食性恐龙为食,处于恐龙食物链顶端,是顶级狩猎者。

  精美临河盗龙生活的地区属于干旱的沙漠地区,在那里发现的化石都保存在风成岩中,一般推测是沙尘暴杀死了精美临河盗龙,并且埋藏了它们的尸体,所以被发现的化石都非常完整而精美。从演化角度看,精美临河盗龙脑袋非常尖锐,尤其吻部呈鸟喙状,这意味着它可能代表一种原始类驰龙向进步类驰龙的演变过渡物种。

  保存完整的精美临河盗龙为驰龙类代表的一个新属种。驰龙类是和鸟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恐龙类群之一,对它的研究有助于理解鸟类的起源。

  我区发现最大的恐龙——查干诺尔龙

  查干诺尔龙是一种极特异的大型蜥脚类恐龙,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查干诺尔碱矿,经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董枝明与李荣正式命名为查干诺尔龙。

  这具庞然大物采集自查干诺尔组地层,在蒙古语中意为“白色湖泊”,因为湖中含高量的咸性而呈白色,地层出露在二连浩特东南65公里,是属于一种河流沉积的砂岩、泥岩与砾岩。

  查干诺尔龙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中国,是亚洲的植食性恐龙中体形最长、体重可能也是最重的恐龙之一。它的体重可达23吨以上,在它生活的世界中,再没有任何恐龙的身材能与它匹敌。

  1985年,锡林郭勒盟查干诺尔一建设工地上发现了一副恐龙骨架,内蒙古博物馆当即派人进行发掘采集。这条恐龙全身70%骨骼均保存良好,经鉴定,这是一条生活在白垩纪早期的蜥脚类恐龙,后来定名为查干诺尔龙,属蜥脚龙类、圆顶龙科中的新属种,填补了我国华北和内蒙古地区没有该属种的记录空白。查干诺尔龙化石出土是研究恐龙家族系统演化、分布范围、适应特性、个体发育、比较解剖、确定地质年代,揭开地球变迁奥秘,以及再现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环境等方面难得的实物依据。

  查干诺尔龙化石装架后它的身长26米,高7.7米,肩背部高6米,胸阔3.3米,抬起头来有12米高,在全世界范围内查干诺尔龙如此庞大的体型可以说是最为罕见的,在目前已经发现的770多种恐龙中它的体长可排到40位,几乎能够与世界上脖子最长的恐龙——马门溪龙相媲美了。

  它的头也比其他蜥脚类龙要大得多,骨盆上的肠骨、耻骨与坐骨愈合紧密,大腿骨长达1.8米,上面有许多凹穴,使肌肉附着十分有力,它的肩胛骨长达1.5米,显得细长,这在其他蜥脚类恐龙中是很少见的。这些结构说明,查干诺尔龙的行动并不迟缓和笨重。

  可以想象:在一亿多年前的锡林郭勒盟一带,植物葱郁,查干诺尔龙成群结队地在那里遨游。它们用集体的力量抵御肉食性恐龙的袭击,奏出了一曲高亢的生命之歌。中国科学家把这种恐龙的骨骼化石进行了组合,并在世界各地展出,虽然各国的观众曾经见过许多奇异的恐龙,但还是被查干诺尔龙的雄姿所倾倒,不由得为这远古的内蒙古浩瀚草原的生命奇迹而感叹。

  恐龙足迹——最能反映恐龙的日常生活

  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恐龙足迹化石在VR影像中讲述着恐龙的故事,引人遐想。恐龙足迹化石是恐龙在地表湿度、粘度、颗粒度都比较适中的情况下留下的足迹,在后来的地质作用中随着保存足迹的泥沙变成了岩石,上面的足迹形成了足迹化石。保存恐龙足迹的地方大都出现在湖滨、海滨及河流边上的河滩地。

  陈列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内的恐龙足迹化石标本,是发现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旗查布地区的恐龙足迹化石。科学家根据保存足迹的岩石性质,并对比世界其他地区类似的足迹组合,推断查布地区在早白垩世时期属于季节性干旱湖泊。在每年特定时期,恐龙和其他动物都会来这里饮水,因此在这湖边留下了大量足迹。

  恐龙展厅里,有根据恐龙足迹复原的鄂尔多斯中生代早白垩世景象,鄂托克地区发现的恐龙足迹包括大型和小型蜥脚类足迹、巨齿龙类和奔龙类食肉恐龙足迹,长有羽毛的小型食肉类恐龙以及大量的鸟类足迹。

  在鄂尔多斯鄂托克旗恐龙足迹保护园区查布6号点的足迹,是4条小型蜥脚类恐龙足迹,走得比较整齐,可是后面的足迹又被几个兽脚类恐龙足迹给冲乱。从这组恐龙足迹的化石反映出了远古时期一场恐龙之间发生的弱肉强食场面。

  在鄂托克地区下白垩纪中发现的成串蜥脚类恐龙足迹平行排列,且有中间小旁边大的趋势,于是可推断出这是一群蜥脚类恐龙在迁徙过程中留下的足迹,当时个体小的幼年恐龙走在中间受到成年恐龙的保护。

  鄂托克旗的恐龙足迹化石主要以白垩世时期为主,足迹种类丰富、层位多,数量大,分布范围广,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足迹化石产地,是中国乃至世界研究恐龙足迹的重要地区。

  一只恐龙一生只能留下一具骨架,但可以留下很多的足迹。通过这些足迹,专家们可以推断出当时的地质环境、气候类型、恐龙类型,甚至还能为大家讲述这类恐龙生前的故事。(记者 苗青 孙凌云 郭寂瑶 文/图)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