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内蒙古消息(张国文 通讯员 刘艳茹):作为包头市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和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包头市国际会展中心承担着全市商务会展产业和文化演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近年来,会展中心始终坚持“公益为先、服务为上,创新为主、品质为王”的运营理念,通过打造会展产业品牌化,形成文化演艺集聚区,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先导产业等多措并举,积极应对疫情变局,破解发展困局,开拓改革新局。
包头市国际会展中心 供图 包头市青山区融媒体中心
以“实”字为先 交出优异答卷
近年来,会展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包头市各项决策部署,破局图变、化危为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指标实现新突破、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
商务会展产业稳中有进,持续巩固恢复性增长基础。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新形势下,会展中心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制定疫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将办展办会与疫情防控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展览中心成立展会疫情防控小组,分赴包头火车站、万达广场等10余家人流密集、防控难度大的公共场所学习防控经验,制定展会防控方案,建立临时留观室2个,展馆每日消杀3次,及时采购智能一体化测温扫码设备,所有入馆人员必须进行扫码测温登记,每场展会防控材料均独立成册备案,做到场场展会巡查有据。
两年来,依托优势产业,实施展会品牌化战略,举办区域性品牌展会、特色消费类展会、自办品牌展会活动共计72场,展览面积41.76万平方米,参展商达到1844家,累计成交额33.47亿元,吸引观众110.17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269.37万元。
以“干”字当头 激发实干热情
会展中心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双线”办展新模式,打造文艺精品创作高地,进一步提升危机应对能力和管理水平。
因势而变,主动出击扩大展会“朋友圈”。开展“充电式”培训讲座35场,利用因疫情无法办展的空档期外出招商110余次,拜访维系客户220余家,走访商铺400余家,发放招商资料5000余份,做到停展不停招商;引进高端会展项目,配合主办单位完成首届中国(包头)安全应急产业博览会方案制定及前期审批筹备,确保展会2022年8月如期举办;圆满完成陆上装备展前期方案制定及申办资料汇编,争取专项资金20万元。因时而变,打造融媒体线上宣传“新阵地”。充分发挥抖音、快手、公众号、直播平台优势,形成“线上”虚拟展会与“线下”实体展会互动融合,抖音公众号吸引大批包头本地粉丝,“探展”小分队深入包头第七届国际车展进行线上直播、线下拍摄、探馆采访,收获15万浏览量。
瞄准市场,吹响剧院良性运转“冲锋号”。包头大剧院不断寻求发展新路径,2021年将缤购直营中心纳入剧院组织架构统一管理,实现演出、艺培、购物多领域互补发展。组织3场商品推介会,邀请包头市44家企业参会,培育大宗团购单位4家,团购收入达113.84万元,占运营总收入的21%,同比增长61.4%。以演出冠名、广告置换等方式争取赞助资金265万元,补贴公益性演出票房。
笃志躬行,构筑线上线下融合“新业态”。剧院积极寻求打造“线上大剧院”,在公众号推送云艺术、在线聆赏、在“艺”起等文化作品和演出内容;打造“线上看演出、线下进剧场”模式,将文化演艺与网络直播平台相融合,举办了“乐不思蜀”筝仙与画师隔空交流音乐会、“尤声尤色”尤克里里音乐会线上直播课,帮助剧院维持热度、培养观众。
以“创”字发力 引领发展新优势
会展中心坚持“实干笃定前行,奋斗创造辉煌”发展路径,打破固有思维定式、拓宽视野、提升境界,跳出会展看会展,站在未来看现在,时刻按照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谋划和推动工作。
商务会展产业坚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以打造区域性品牌展会、特色消费类展会、自办品牌展会为工作重点,扎实做好2022年首展的各项筹备工作,培育壮大“双线”办展的技术实力与规模,不断扩大展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抓好政府展、商业展基础上,创新以“店”代展模式,鼓励办展主体在青山区注册公司长期办展。充分发挥抖音、快手、公众号、直播平台优势,形成“线上”虚拟展会与“线下”实体展会互动融合,提升“双线”办展规模。始终坚持市场化道路,把自办展转型升级作为全年工作的第一要务,运用差异化办展策略,超前研判市场需求,加大市场供给创新力度,利用现有品牌展会存量带动新兴特色展会增量,依托稀土、新型材料、装备制造、军工、钢铁、能源、农畜等产业优势,形成产业与产业之间互促互带的显性效应。
包头大剧院《草原英雄小姐妹》演出现场 摄影 张彦惠
包头大剧院坚持以高品质演出剧目作为运营发展的生命线,严选优质剧目满足市民高标准精神文化需求,扩大与中部演艺剧院、西部演艺院线等平台深入交流。不断加强与优质演出机构和场馆的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在保障剧目品质、稳定场次数量的基础上,节约演出成本,向公益性演出倾斜。发挥中央芭蕾舞团艺术教育基地资源优势,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善于把创新想法变成改革发展的实际办法,发展赛事经济,承办品牌赛事,选出优秀参赛作品向国内院线输出精品资源,形成“赛事+演艺”体系,扩大剧院知名度;勇于尝试探索“旅游+演艺”的文旅融合发展,拓展运营领域,开设演艺旅游线路,提供优质特色服务,创办“艺享全球”艺术品鉴团,以文化赋能旅游转型。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