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安徽             长三角一体化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安徽:产业“底盘”稳 经济韧性足
2022-05-10 09:16:06来源:安徽日报编辑:刘旭东责编:赵滢溪

  原标题:从安徽一季度经济数据看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产业“底盘”稳 经济韧性足

  今年以来,在重重考验与挑战之下,安徽经济保持了定力,彰显了韧性。

  一季度,安徽经济平稳开局、稳中有进,主要指标运行在合理区间。

  经济基本盘的“稳”,背后是产业“底盘”的稳固支撑。

  第一产业增加值450.6亿元,增长9.2%;第二产业增加值4215.8亿元,增长6.3%;第三产业增加值5681.3亿元,增长4%……一季度,我省大力实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打好产业“组合拳”,夯实经济基本盘,做优做强做大三次产业基础,呈现“农业增长快、工业支撑强、重点服务业增势好”的良好格局,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

  农业基础稳、“饭碗”端得牢,以“两强一增”为引领向“农业强省”迈进

  从江南丘陵到皖北平原,从大别山区到长江沿岸,放眼江淮大地,我省农业基础持续稳固,增速较快、成绩喜人。

  一季度,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58.6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居全国第1位。从猪牛羊禽肉和蔬菜产量看,农业“大盘子”和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都是稳稳的。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省落实惠农政策,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粮食产量实现“十八连丰”。去年全省粮食总产817.52亿斤,总量居全国第4位,创历史新高。在种养结构上,率先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加快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积极推广“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养殖新模式。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农业不仅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还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对于安徽来说,我省一直是“农业大省”,但还难以称为“农业强省”。农业由“大”变“强”,改变“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少、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现状,关键是要抓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增加农民收入。

  春夏之交,在芜湖市湾沚区陶辛镇芮村的田间,碧绿的蒜苗长势喜人。当地探索稻蒜轮作高产高效生态种植新模式。通过实行该模式,每亩田地年产值可达1.2万元,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种植模式的创新,背后是科技的引领。唯有统筹好“质量+技术”“研发+应用”“改革+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机广泛应用和种养结构优化,推动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增加农民收入,农业才能更强、农村才能更旺、农民才能更富。

  眼下,“农业大省”安徽正坚决扛起保障粮食安全重责大任,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以一产“两强一增”行动计划为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向“农业强省”阔步迈进。

  工业支撑稳、产业动力强,“提质扩量增效”将自身优势转为发展胜势

  制造业是经济命脉、强省之基。从一季度安徽制造业情况来看,工业生产总体平稳,高技术制造业较快增长,工业支撑作用强是显著特征。

  在多项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政策措施作用下,我省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长7.4%,快于GDP增速2.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4%。

  规模以上工业中,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和器材、汽车等优势行业稳中有进,增加值分别增长16.5%、15.1%、13.2%。

  从产业看,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9.9%、21.2%、20.2%。

  这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它如同一匹“黑马”,加速驰骋、一跃而起。今年一季度,我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达1.6倍,而去年全年的产量更是居中部第一、全国第四。

  3月下旬,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项目建设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这座投资约500亿元建设的园区将形成年产100万辆新能源汽车、100GWh动力电池产能。俯瞰园区,蔚来合肥第二生产基地的冲焊联合厂房、涂装车间、总装车间等建设基本完成,现代化的生产线即将建成。

  我省将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作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成立工作专班,编制产业规划,出台支持政策,组建产业基金,构建全方位、全链条的产业发展体系,致力培育及打造万亿级的汽车和零部件产业集群。

  一季度,集成电路产量增长68.2%,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长15.4%,家用电冰箱产量增长6.5%,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4.8%,工业品产量显著增长标志着产业链稳定有力的供给。

  衡量制造业竞争力,一看质量好不好、二看规模大不大、三看效益高不高。安徽制造业有较好基础,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覆盖了国民经济行业的40个大类行业,14个大类行业产值超千亿元。二产的“提质、扩量、增效”,是当前和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当前,我省正全力实施二产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开展优质企业引育、优势产业壮大、产学研协同创新、数字赋能、绿色发展等行动,落实好各类创新激励政策,发挥好“亩均论英雄”改革、土地容积率指标对开发园区、城镇建设的牵引倒逼作用,将制造业的基础优势充分转化为发展胜势。

  服务业总体稳、外贸增势好,“锻长补短”提振产业竞争力

  服务业不仅关乎经济发展,还关系人民福祉,在稳增长、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服务行业受到较大冲击,但从总体看,我省一季度服务业仍保持稳定恢复,新兴服务业增势较好。

  比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均增长6%。32个行业中29个营业收入实现增长,增长面为90.6%;19个行业保持两位数增长,16个行业增速在20%以上,其中研究和试验发展行业增速达1.5倍。

  无论是工业互联网,还是5G等信息技术服务,这些高技术服务业成为链接产业之间的“桥梁纽带”、助力企业发展提质增效的“加速器”,为经济注入了活水、带来了活力。

  服务业点多面广,贯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过程,也是经济顺畅循环不可或缺的部分。抓好内贸、外贸、消费市场“锻长板、补短板”建设,是我省服务业“由弱变强”的关键。

  今年2月,在合肥蜀山跨境电商产业园内,一批货值20万美元的商品包裹打包完毕,通过“合肥—伦敦”空运专线发往伦敦。随着去年“合肥—洛杉矶”“合肥—伦敦”等全新国际货运航线的开通,我省跨境电商发展迎来新跨越。今年1月,仅合肥蜀山跨境电商产业园出口清单超48.7万单。

  我省电子商务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一季度,限额以上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20.9%,拉动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8个百分点。快递业务量增长19.7%,其中同城业务量增长20.5%。

  外贸方面,在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大背景下,我省大力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打造“安徽出口名牌”,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进出口展现强劲韧性。一季度,全省货物进出口总额1732.9亿元,同比增长16%。

  “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全省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潜力大、韧性足的特点也没有改变,积极因素也在不断累积。

  矢志前行、足音铿锵。下一步,我省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进一步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打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组合拳”,通过一、二、三产协同发力,为经济行稳致远提供强大支撑。

  工业支撑稳、产业动力强,“提质扩量增效”将自身优势转为发展胜势

  制造业是经济命脉、强省之基。从一季度安徽制造业情况来看,工业生产总体平稳,高技术制造业较快增长,工业支撑作用强是显著特征。

  在多项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政策措施作用下,我省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长7.4%,快于GDP增速2.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4%。

  规模以上工业中,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和器材、汽车等优势行业稳中有进,增加值分别增长16.5%、15.1%、13.2%。

  从产业看,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9.9%、21.2%、20.2%。

  这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它如同一匹“黑马”,加速驰骋、一跃而起。今年一季度,我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达1.6倍,而去年全年的产量更是居中部第一、全国第四。

  3月下旬,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项目建设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这座投资约500亿元建设的园区将形成年产100万辆新能源汽车、100GWh动力电池产能。俯瞰园区,蔚来合肥第二生产基地的冲焊联合厂房、涂装车间、总装车间等建设基本完成,现代化的生产线即将建成。

  我省将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作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成立工作专班,编制产业规划,出台支持政策,组建产业基金,构建全方位、全链条的产业发展体系,致力培育及打造万亿级的汽车和零部件产业集群。

  一季度,集成电路产量增长68.2%,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长15.4%,家用电冰箱产量增长6.5%,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4.8%,工业品产量显著增长标志着产业链稳定有力的供给。

  衡量制造业竞争力,一看质量好不好、二看规模大不大、三看效益高不高。安徽制造业有较好基础,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覆盖了国民经济行业的40个大类行业,14个大类行业产值超千亿元。二产的“提质、扩量、增效”,是当前和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当前,我省正全力实施二产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开展优质企业引育、优势产业壮大、产学研协同创新、数字赋能、绿色发展等行动,落实好各类创新激励政策,发挥好“亩均论英雄”改革、土地容积率指标对开发园区、城镇建设的牵引倒逼作用,将制造业的基础优势充分转化为发展胜势。

  服务业总体稳、外贸增势好,“锻长补短”提振产业竞争力

  服务业不仅关乎经济发展,还关系人民福祉,在稳增长、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服务行业受到较大冲击,但从总体看,我省一季度服务业仍保持稳定恢复,新兴服务业增势较好。

  比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均增长6%。32个行业中29个营业收入实现增长,增长面为90.6%;19个行业保持两位数增长,16个行业增速在20%以上,其中研究和试验发展行业增速达1.5倍。

  无论是工业互联网,还是5G等信息技术服务,这些高技术服务业成为链接产业之间的“桥梁纽带”、助力企业发展提质增效的“加速器”,为经济注入了活水、带来了活力。

  服务业点多面广,贯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过程,也是经济顺畅循环不可或缺的部分。抓好内贸、外贸、消费市场“锻长板、补短板”建设,是我省服务业“由弱变强”的关键。

  今年2月,在合肥蜀山跨境电商产业园内,一批货值20万美元的商品包裹打包完毕,通过“合肥—伦敦”空运专线发往伦敦。随着去年“合肥—洛杉矶”“合肥—伦敦”等全新国际货运航线的开通,我省跨境电商发展迎来新跨越。今年1月,仅合肥蜀山跨境电商产业园出口清单超48.7万单。

  我省电子商务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一季度,限额以上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20.9%,拉动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8个百分点。快递业务量增长19.7%,其中同城业务量增长20.5%。

  外贸方面,在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大背景下,我省大力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打造“安徽出口名牌”,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进出口展现强劲韧性。一季度,全省货物进出口总额1732.9亿元,同比增长16%。

  “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全省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潜力大、韧性足的特点也没有改变,积极因素也在不断累积。

  矢志前行、足音铿锵。下一步,我省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进一步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打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组合拳”,通过一、二、三产协同发力,为经济行稳致远提供强大支撑。(安徽日报 记者 王弘毅)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