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安徽             长三角一体化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黄山歙县接续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2-06-07 14:33:21来源:黄山日报编辑:查宛昕责编:赵滢溪

  黄山市歙县紧紧围绕“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要求,以压力不减、力度不降、热情不退的精神状态,全力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稳妥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据了解,歙县现有脱贫村45个,乡村振兴重点村4个,建档立卡脱贫户12421户35385人,监测户556户1392人。2021年,全县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15961元,较2020年增长14.9%;监测对象年人均收入达13759元,较2020年增长20.4%。

  歙县高位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将全县182个行政村划分为53个示范引领村、107个整体推进村、22个巩固提升村,实行县级领导联村包片制,每季开展一次“擂台赛马”。全县选派3072名机关干部结对帮扶,其中147名队员组成49支驻村工作队,确定175名产业指导员、171名科技特派员、114名金融专员、80名专技人员,联片到村指导产业发展,实现乡镇产业发展服务站、村级产业发展服务队全覆盖。

  歙县常态化开展驻村夜访“敲门入户”行动,成立由县领导牵头、县直单位参与的28个县级专班,乡镇党政领导和联村干部组成188个乡镇专班,累计收集群众诉求655条,为群众办实事580件,化解矛盾纠纷166起。常态化开展网格化监测排查,全县优化调整网格2504个并进行业务轮训。今年5月以来,网格员排查农户130751户。常态化开展部门筛查预警,县直行业部门共推送行业预警信息623条,经核实纳入监测对象2户7人。

  歙县围绕“聚焦平台搭建,送就业信息;聚焦政策落实,保高质量就业;聚焦金融支持,带就业创业”等方面,多管齐下,促进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实现稳岗就业。去年以来,通过“点对点”方式新输出务工620人,多举措开发公益性岗位吸纳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务工就业1221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000余万元,扶持自主创业193人,带动脱贫人口600余人就业。目前,全县18599名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现稳定就业。

  歙县实施田园增收、养殖富民、乡村旅游、数字赋能等“六业千亿”工程。目前,财政衔接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达56.72%,到户产业项目7100个,壮大了乡村特色产业,带动促进脱贫群众增收。打造徽商歙茶、黄山贡菊、徽州臭鳜鱼、三潭枇杷等全产业链基地,实现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70%以上的脱贫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脱贫群众稳步增收。

  今年,歙县新增农村低保190人,新增特困供养人员68人,落实临时救助104人次38.66万元,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全面推广“防贫保”综合保险业务,34788人参保,投入保费259.5万元,参保率达95.93%。全面实施农村孤寡老人智慧看护手环工程,全县子女不在身边的3225名孤寡老人均办理了佩戴智能看护手环。

  去年以来,歙县全域扩面深化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通过党组织“牵线”、金融“搭台”、信用“串联”、群众“唱戏”模式,评定信用户8.2万余户,信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40家、信用村集体经济组织183个、信用村182个。金融机构总授信29.94亿元、用信17.42亿元,实现了产业发展有动能、农民群众得实惠的多赢局面。开设“生态信用超市”98个,巡回兑换点52个,落实积分累积集中兑换制度,将信用成果转化为乡风文明的实效。

  歙县还编制了《歙县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创建新时代“新安山居图”评价指标体系》,以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为切入点,制定《歙县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标准》,明确目标任务、计划安排、实施步骤、重点措施。全力实施“6+28”工程,在全县创建6个独具IP特色“样板村”,28个人居环境整治“标杆村”。力争到2022年底,打造一批山清水秀、村庄整洁、产业兴旺、宜居宜业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为加速推进乡村资源向资金、资产、资本转化,激活农村闲置资源,歙县成立了“两山银行”平台公司(歙县新安江乡村发展有限公司),173个村成立强村公司,通过村企合作、多村联创等发展方式,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农民变股东,逐步迈入村落景区运营之路。(黄山日报 记者 吴炯)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