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安徽             长三角一体化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打伞破网 安徽发布扫黑除恶斗争“成绩单”
2022-06-28 20:27:45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查宛昕责编:赵滢溪

  国际在线安徽消息(查宛昕):“自去年以来,全省共打掉涉黑组织21个、涉恶犯罪集团124个、涉恶犯罪团伙118个,抓获犯罪嫌疑人3013人,破获刑事案件4118起,查封、冻结、扣押涉案资产34.8亿元。”在6月28日举行的安徽省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安徽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省扫黑办主任张明介绍,按照公安部关于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的部署要求,安徽省公安机关迅速采取行动,依法严厉打击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违法犯罪,今年1月-5月,全省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九类常见的涉黑涉恶类案件发案同比下降31.2%。

  压倒性态势持续巩固 坚实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保障支撑

  在安徽省委的高度重视下,安徽省委政法委在全国率先设立扫黑除恶工作处。各省辖市党政主要领导、省直成员单位“一把手”切实扛起政治责任。截至目前,安徽省已有5个省辖市成立专门机构、批复专项编制,阜阳市8个县(市、区)全部成立了专门机构、批复专项编制,省直各成员单位均保留工作专班,常态化扫黑除恶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保障得到了切实加强。

  以3起全国扫黑办重点督办案件为牵引,安徽省扫黑办先后对17起重大涉黑涉恶案件挂牌督办,向10个省辖市发出《督办单》,带动形成了对黑恶势力的强大攻势。安徽创新出台《安徽省重大涉黑涉恶案件“一案三通报”协同联动工作机制(试行)》,细化完善信息共享、情况通报、协同办案等标准流程,推动省扫黑办与纪检监察机关、公安机关通力协作、紧密配合,强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与扫黑除恶“打伞破网”统筹推进,深化纪法衔接,立案查处涉黑恶腐败及“保护伞”505件701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55人,移送检察机关79人。

  加强重点领域区域专项整治 涉黑涉恶案件办理质效稳步提升

  安徽省扫黑办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针对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有力有效,对电信诈骗、养老诈骗、拐卖儿童等违法犯罪露头就打,严防乱生恶、恶变黑,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开展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工作以来,累计打掉网络涉黑恶犯罪团伙42个,立案查处涉矿案件192件,打掉“沙霸”“矿霸”等黑恶犯罪团伙12个;下发新型电信网络诈骗预警信息415万余条,为人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7700余万元;开展集中整治道路运输违法行为“春雷行动”,高速公路超限超载率趋近于零,智慧监管模式被国务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向全国推广。

  在防范整治农村地区黑恶犯罪领域,安徽省连续两年部署开展“村霸”等黑恶势力及基层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打击农村地区黑恶犯罪“铁拳行动”等,制定《关于夯实筑牢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防范和整治“村霸”问题的意见》分工方案,摧毁农村地区黑恶犯罪团伙61个,抓获犯罪嫌疑人787人,破案694起,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及“保护伞”135人,集中整顿439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为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安徽省高院院长、省检察院检察长带头担任审判长、公诉人,带动市县两级法检部门主要领导领办案件,确保办案质效,起诉涉黑涉恶案件147件992人,一审审结126件759人、二审审结110件1208人。健全完善涉案财物处置机制,加大涉黑恶案件财产执行力度,执行到位金额达38.92亿元,到位率94.44%。安徽省扫黑除恶斗争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统筹协调,先后组织开展了两轮全覆盖特派督导,推动常态化扫黑除恶均衡发展。

  持续营造扫黑除恶良好氛围

  安徽省创作了一批高质量的普法剧、微视频等原创作品,形成了防范打击黑恶犯罪的强大声势,组织扫黑办及纪检监察、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六部门同堂培训,省级政法单位累计举办7场专题培训班,一线办案干警1.3万余人次接受培训。《法治日报》、《民主与法制》等中央媒体报道安徽省扫黑除恶新闻稿件138篇,持续释放“扫黑除恶永远在路上”的强烈信号,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扫黑除恶工作的知晓率、参与感和满意度,营造扫黑除恶良好氛围。

  下一步,安徽各级各有关部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及省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国扫黑办“十件实事”,按照“畅通举报通道不迟滞、打早打小不松劲、追逃缉捕不停顿、打伞破网不手软、特派督导不间断、普法力度不减弱、主动担当不懈怠”的工作要求,指导推动全省扎实开展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持续推动常态化机制化扫黑除恶斗争向纵深发展,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安徽、法治安徽,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