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民族精神之“根”。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的非遗项目像一颗颗“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定中华民族文化根,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内蒙古呼伦贝尔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这其中不仅有许多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立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制度体系
非遗项目——太阳花饰品 供图 呼伦贝尔日报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呼伦贝尔市始终注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秉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健全非遗代表性名录体系为重点,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制度体系,一批珍贵濒危的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扬。
截至目前,该市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四级非遗保护体系,申报非遗名录国家级18项、自治区级123项、市级239项、旗(市、区)级457项;现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7人、自治区级135人、市级465人、旗(市、区)级785人。
2009年以来,呼伦贝尔市共组织7个批次市级代表性项目和6个批次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评定工作,将符合评审条件的优秀项目和传承人全部纳入非遗名录,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数量均居自治区前列。
桦树皮制作技艺——桦树皮箱 供图 呼伦贝尔日报
桦树皮制作技艺是珍贵的民族工艺瑰宝。在呼伦贝尔,鄂伦春、鄂温克和达斡尔族人们依靠着打造桦树皮的器具和装饰来记录历史、传递文明,并借以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些民族文化符号,具有民族学、历史文化和民族手工艺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同时,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2006年5月,鄂伦春自治旗桦树皮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根河市鄂温克族桦树皮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头琴是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发展演变而来,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走进苍狼民族乐器厂,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乐器制作技艺(马头琴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胡努斯图正忙制琴。一张颇有年代的操作台上,摆满了木料和未完工的琴箱、琴杆以及各种刻刀、凿子,地上到处堆满了刨花。在这里,胡努斯图制作出一把把精美的马头琴。
“马头琴制作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工艺要求也很精细。娴熟的制作工艺,精细的雕刻技术,展示着游牧民族传统文化,对蒙古族有着重要的传承意义。”胡努斯图说。
让非遗“活”在当下,是呼伦贝尔非遗工作者不懈的追求。非遗展演、非遗文创、非遗衍生品展销、非遗购物节、非遗互动体验……呼伦贝尔市非遗主题活动不断开展。非遗进社区、进学校、进景区……一系列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质升级。
2018年,呼伦贝尔学院被正式列为自治区第一批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参与院校。有了这个平台,能够更好地提高非遗传承人的传统技艺、现代设计和制作水平,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
创新非遗传承 紧跟时代步伐
传承人给孩子们讲述鄂温克族民间故事 供图 呼伦贝尔日报
在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形式日趋多元化。很多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充分吸收现代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在传承上要创新,紧跟时代步伐。”达斡尔族服饰传承人、北方部落文化驿站创始人孟丽表示。北方部落文化驿站现在有自己的微信小程序,日常活跃粉丝达数千人。此外,她还在建立民族服饰数据库、网站,并筹措出版书籍和影像资料,用线上和线下的方式联系着民族服饰爱好者。
近几年,在齐齐哈尔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以及呼伦贝尔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的支持下,北方部落文化传承基地已拓展为教育实训基地和游学基地,鄂温克族、达斡尔族服装服饰及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课程深受师生们的喜爱。
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播民族文化。呼伦贝尔市文化馆非遗展厅在展示非遗实物的同时,设置非遗传承活态体验场所,通过4K投影、触摸查询机、影音体验等方式对非遗项目进行有效展示;历史博物馆非遗展厅展出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实物91项,通过展示展览、展陈、趣味答题、视频点播、沉浸式音乐体验及舞蹈教学等多种多媒体互动等形式,让游客全面领略非遗文化。
呼伦贝尔非遗分布图 供图 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
为积极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新途径,今年,呼伦贝尔市文旅广局推出呼伦贝尔非遗研学游点位12处,以非遗实物展示、非遗制作体验、非遗知识科普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旅游线路相融合。让游客深入了解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在触摸非遗产品、品尝非遗美食、沉浸非遗氛围中,了解呼伦贝尔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非遗+展览”、“非遗+文创”、“非遗+旅游”……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内涵。非遗每一次精彩亮相,都是大众对匠心之美的再认识,对生活之美的再感知,更是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非遗保护、传承、传播,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民族团结,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 韩瑜 潘斐)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