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浙江         共同富裕      |      数字浙江     |      直观中国      |      长三角      |       看浙里        
300万!浙江省政府的这项大奖颁给了谁
2022-07-07 16:54:24来源:浙江新闻编辑:贾晓茹责编:赵银平

300万!浙江省政府的这项大奖颁给了谁_fororder_1

  杨卫、施一公获浙江省政府大奖!

  据浙江省政府网站,近日浙江省政府公布了关于2021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上面显示:省政府决定授予杨卫院士、施一公院士浙江科技大奖。

  同一决定中,还公布了浙江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以及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等奖项的相关获奖情况。

  这里先来谈谈什么是浙江科技大奖。

  据《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省人民政府设立浙江省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审一次。省科学技术奖包括这些类别:浙江科技大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浙江科技大奖是其中的最高奖,它授予浙江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个人、团队,每年授予数量不超过2项,奖金每项300万元。

  2020年7月,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浙江首次颁出科技大奖,获奖者分别为李兰娟(个人)和张建锋团队。

  当时对此的相关报道称:李兰娟院士是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首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成功阻击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推动我国在新突发传染病防治领域成为国际领跑者,疫情期间不顾花甲年高带队前往武汉,坚守抗疫一线,为疫情防控贡献了“浙江力量”。

  张建锋团队则是组织开发“城市大脑”技术架构体系,人工智能科研实力进入全球第一梯队。疫情发生后,三天内开发出健康码引擎,成为数千万人工作生活通行证,提供了精密智治的“浙江方案”。

300万!浙江省政府的这项大奖颁给了谁

2021年6月,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胡元勇 摄

  2021年6月,浙江再次颁出浙江科技大奖,当年获奖者1人,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潘云鹤。

  据报道,潘云鹤作为我国《人工智能2.0发展战略研究》的提出者和项目负责人,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的形成、发展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传统人工智能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拓展,领导完成了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等领域国家重大战略咨询研究项目,为国家发展战略部署提供了有力智力支持,并致力于其在杭州和宁波等重点城市实施示范,为浙江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今年4月,浙江省科技厅网站发布了《2021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受理情况公示》。公示称,根据《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相关规定,对通过形式审查的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候选者主要情况予以公示,其中浙江科技大奖3项,自然科学奖160项、技术发明奖48项、科学技术进步奖863项,公示时间为2022年4月7日至13日。

  在这个公示中,杨卫、施一公等获浙江科技大奖提名。

  浙江大学官网显示:杨卫1954年2月出生,北京人,固体力学专家。2006年起任浙江大学校长。1976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锻压专业,1981年在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1985年在美国布朗大学获博士学位。2001年起被聘任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院士。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他的研究方向包括:宏微观破坏力学、结构完整性评价、材料的增强与增韧、微小型航天器研制。

  西湖大学官网显示:施一公,1985年保送进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89年提前一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1998—2008年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讲席教授。2008年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院长。2018年至今,担任西湖大学讲席教授、校长。

  他的研究方向为主要运用结构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手段研究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

  近年来,浙江不惜重金,大幅提高奖励标准,重奖科技人才,像2020年那次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颁出的奖金就达到3690万元,这也显示了浙江对科技创新的渴求。(记者 黄宏)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