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安徽             长三角一体化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安徽的探索 ——创新之魂,文以化之
2022-07-22 09:56:17来源:安徽日报编辑:刘旭东责编:赵滢溪

  安徽成为创新文化和创新事业的“福地”,二者相互激荡、促进,唤起巨大的热情、能量、责任心、进取心。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跨越发展,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产业聚集地跨越发展。

  江淮大地上激荡孕育创新的文化、鼓励创新的气氛、竞相创新的气象,极大激发潜能,快速提升实力,强劲塑造未来。

  创新文化和创新事业相互激荡、促进。科教大省,变身科技创新策源地;传统农业大省,变身新兴产业聚集地

  进入新时代,安徽创新长卷骤然变得波澜壮阔、异常绚烂。

  “墨子号”升空,“九章二号”“祖冲之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科学岛”上,诞生了全世界托卡马克装置高温等离子体运行最长时间纪录。呱呱坠地的,还有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高性能异构DSP处理器、氢能燃料电池发动机……

  合肥跟上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的步伐,成为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首个国家实验室落地安徽,12个大科学装置布局建设,数量居全国前列,支撑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创新平台建设。

  近年来,中国人越来越明白全球创新力竞争的“丛林法则”,核心技术很难引进,很多现代化的设备和产品买不来,现代化的中国更买不来。

  只有用自立自强的科技创新,推动中国越来越多领域在全球并跑、领跑,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

  今天,安徽经济总量首次站上4万亿元台阶,产值超千亿元的工业行业达14个。全球10%的笔记本电脑、20%的液晶显示屏在安徽生产,全国每3台冰箱、4台洗衣机、5台空调有1台是安徽制造。全国出口的每5辆汽车就有1辆是安徽造。安徽实现了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跨越发展;实现了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产业聚集地的跨越发展。

  安徽成为创新文化和创新事业的“福地”,二者相互激荡、促进,唤起不可估量的能量、热情、主动性和责任感。

  长出一大片茁壮醒目的“科技树”,因为这里有创新文化的适宜气候环境。

  传统创新因子与先进思潮结合,发生现代转化,打造新的创新力,命运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7月的阳光下,八百里巢湖,气蒸湖天,摇荡云水,波撼江淮。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就像一个大湖区的形成,虚怀若谷,活水竞流,择其新而不择其细,广吸纳而去其陈腐,在日日更新中不断自我超越,才能汇成澎湃生机、涵养万物活力。

  湖滨,有个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安徽创新馆,请随记者巡视一圈吧。

  芍陂,春秋时凿建,“陂有五门,吐纳川流”,这座中国最早的大型筑堤蓄水灌溉工程,灌注今寿县以南淠水和淝水之间4万顷田地。今天的安丰塘是其残存部分。

  以石膏点豆汁,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徽菜跻身八大菜系,中国美食文化积淀傲视全球。安徽出产的文房四宝,与造纸术、印刷术一道,渲染出历代华夏文化的云蒸霞蔚。全国十大名茶安徽曾占“半壁江山”;沿徽杭古道贩卖生丝的徽商,共同织就中华服饰与外贸的锦绣丝滑;而繁昌窑青白瓷也曾在五代、北宋流光溢彩。

  丝绸、茶叶、瓷器,是沿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输往全世界的古代“高科技”产品,是农业中国技术创新的智慧结晶,曾在人类历史上,久久闪耀东方的奇彩神韵、华夏的高度文明。

  创新力是支撑国家强盛的筋骨,事关生产生活水平、国际力量对比、人民幸福尊严。

  有了自主创新,才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坚硬文化内核还在,迸发强大力量,驱动中国人寻求“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辉煌农业文明留下的优秀创新因子,与先进思潮结合,发生了现代转化。

  中国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世界上第一台VCD、世界第一台仿生搓洗式全自动洗衣机、中国第一台窗式空调……创新馆明亮的展示架上,摆放着这些诞生于安徽的产品实物和模型。

  中国人一代代接力,奋力往前赶。

  每一次创新,从来都依赖创新主体的艰辛劳动。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的诞生,让安徽获得了“国产微机的摇篮”美誉。“科研环境艰苦,经费、人员都急缺,大家凭借着蚂蚁啃骨头的毅力攻克技术难题。”主要研发者之一、原安徽无线电厂老专家程锦松回忆。

  创新往往从模仿开始,走向借鉴和创造的统一,最后建起技术壁垒、享受红利。

  这一阶段,安徽“铜墙铁壁”产业体系崛起壮大,白色家电等产业开始集聚发力,奇瑞、江淮汽车异军突起、踏浪出海……

  依靠自主创新,叠加超强组织力、两个大市场、区域大竞合,生态化集聚、竞争养“巨人”,聚合全球化下发展要素的中国大地上创新浪潮奔涌,中国制造开始谱写全球逆袭的史诗。

  中国机电、中国高铁、中国航天、中国军工、中国手机、中国造船、中国工程建造……纷纷成为全球市场的主导力量之一。

  中国经济的能量,汇成了大湖,汇成了什么狂风暴雨也掀不翻的大海。

  统筹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国出口11.14万亿元,增长13.2%,中国是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中风景独好的顺差国;尤其令人瞩目的,是中国汽车产业开始爆发,出口直指全球第一。

  安徽在这十年间,生产总值连跨3个万亿元大台阶,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进出口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实现了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跨越发展。

  回到安徽创新馆,与2020年8月相比,这里征集到的最新科创成果,已从1500多件增加到1800多件。其中300多件在国内国际属于领先水平。

  勤于创造、勇于竞争、甘于冒险的创新文化升腾,吸引先进生产力来最具创新能力、效益的环境里落脚,这里就成了“福地”

  比亚迪的掌舵人王传福感慨:“合肥是新兴产业的福地。”

  “订单等产能”的比亚迪,与创始人的故乡安徽携手,从签约到开工只用了42天,一期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超过500亿元。

  6月22日,大众安徽白车身顺利下线;预计今年9月,蔚来新车下线……短短几年,合肥就聚集了新能源汽车规上企业超过300家,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等产业链。“十四五”末,合肥市将具备汽车产能约300万辆,实现产值约6500亿元。

  广州、上海之外又一座重要“汽车城”即将崛起,引起全国瞩目。

  整个新兴产业发展一派恢宏。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配套布局、交织发力。以“京东方”为龙头的显示产业,在安徽集聚200多家上下游企业;以长鑫、晶合为代表的半导体企业,集聚了300多家上下游企业。“芯屏汽合”(芯片、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急终生智”(安全应急、智能终端、生命健康、人工智能产业),向着未来生长出一个个大型产业集群。

  自主创新能力是竞争力的核心,创新人才是发展战略资源。上世纪70年代,合肥人张开怀抱接纳南迁的中国科大。1984年,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在中科大成立。当时全国仅有20个国家实验室,合肥拥有4个。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相继落户生根。科教之城里的大院大所成为原创技术和科技成果的“源头活水”。

  欧洲人发明的内燃机和电力等许多技术创新,却在美国以最快速度实现了产业化,观念、体制的支撑保障,决定着创新的模式、效率和氛围。

  安徽有“经世致用”的文化传统。明清时期的徽商,编了很多应用商业数学书籍,影响最大的是程大为的《算法统宗》,徽商对商业数学促进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认识与实践,让人印象深刻。

  而今,勤于创造、勇于竞争、甘于冒险的创新文化,在同一片土地上延续、升腾。

  安徽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首席科学家、经费包干制、编制周转池、科技大市场、沿途下蛋等机制健全完善。科技创新“栽树工程”让安徽创新生态一天天更好,每1天新增近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先进生产力往往在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益的文化环境里落脚,取得突破。

  年产500架中高端无人机的航天三院海鹰航空无人机产业基地,在芜湖湾沚区开工;淮北引入上海交大王浩伟教授团队,研发陶铝新材料,应用于国产大飞机、运载火箭等大国重器……

  安徽人工智能、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先进结构材料入列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省制造业增加值、数字经济增加值均超1万亿元。

  从国家到省市无不在加大投入,从观念、思想到政策、制度、文化,都在激励扶持保障创新。地理上承东启西、交通便捷,受长三角一体化辐射带动,政务商务环境上效能优势凸显,各级党委政府赤忱招商、全力“造链”“补链”。要素成本相对是“洼地”。政策支持、党政作为、科研奋斗、资本力量、市场逻辑一起发力,大学大院大所、央企省企民企、“风投”“创投”“城投”秉持不同文化、沿着不同路径,多元奋斗,多点突破,系统创新,高速发展。这样的地方,怎能不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福地”?

  让孕育创新的文化、鼓励创新的文化气氛、竞相创新的气象,点亮江淮大地的未来

  6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文清来到合肥八中,为中学生们带去一场光学技术发展的科普讲座。

  刘文清说,让创新成为战斗力生成和提高的加速器,要靠老一辈科学家,更要靠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既需要“专家”,也要依靠“大家”。

  安徽创新馆讲解员周腊梅接待的观众,主要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奔着成果转化而来的各地客商,近两年来,由安徽创新馆促成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金额近400亿元。另一部分是各地赶来的学生。那一张张热切求知的青春面孔,更让周腊梅动情。

  今年10月,合肥科技馆新馆将完工。在各类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中,科技创新要素明显增加。创新之魂,文以化之。观念激荡、创新发展,依赖于公共文化保障,需要广大公众具备较高的创新文化素质。

  安徽人是开创老庄文化、建安文学、新文化运动、徽商、徽菜、黄梅戏的中国人的后代。把对创新规律的理解贯穿于体制机制、社会生活,让孕育创新的文化、鼓励创新的气氛、竞相创新的气象激荡升腾,今人的努力,就能照亮子孙后代的未来。(安徽日报 记者 吴晓征 汪永安 晋文婧)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