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安徽             长三角一体化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合肥:多彩湿地扮靓“最好名片”
2022-08-18 10:24:07来源:安徽日报编辑:刘旭东责编:赵滢溪

  8月16日清晨,74岁的肥东县长临河镇施口社区居民李业炳来到该镇的十八联圩湿地,开始当天的护林工作。十八联圩湿地自2016年启动建设后,他和乡亲们迁入新居,自己从渔民变成护林员,生活安稳。

  两年来,合肥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实施巢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坚持不懈推行内湖生态一体化治理,让“最好名片”更加闪亮。

  修复十大湿地

  串珠成链绘美景

  近日,行走在十八联圩生态湿地,处处水草丰茂、碧波荡漾。在蓝天碧水间,一只只白鹭或梳理羽毛,或踏水觅食,或盘旋低飞,如诗如画的风景美不胜收。

  “两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水毁工程修复建设,并于去年4月启动包括湿地出水泵站工程、内源污染治理工程、健康湿地系统工程等在内的三期工程,该工程已于上月完工。” 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阚韬表示。

  在十八联圩湿地修复工程三期区域,一座座被称为“生态渗滤岛”的小岛错落分布,如同一颗颗绿色珍珠,别具一格。

  这些看似浑然天成的小岛,其实正是阚韬所说的内源污染治理工程的一部分。“‘生态渗滤岛’所在地,原是大片鱼塘,带有污染物的底泥比较厚,如果不治理就会污染水源。”阚韬说。为此,在修复施工中,工程人员通过工程桩将底泥固定,解除底泥中污染物释放风险,再种植池杉、乌桕、垂柳等乔灌木。这些植物生长时吸收底泥中的氮磷元素,并成为鸟类栖息地。

  随着十八联圩湿地三期工程的完工,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投资近60亿元的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如今,环巢湖十大湿地“串珠成链”,形成国内领先的环湖泊湿地群,构筑了保护巢湖环境的水生态、水安全屏障,也将巢湖装点得更美丽动人。

  环巢湖十大湿地累计完成投资58.5亿元,累计种植乔木41万株,灌木335.4万平方米,水生植被906万平方米,修复恢复湿地面积6.5万亩。在环巢湖十大湿地“加持”下,今年6月,合肥入选国际湿地城市。

  使出“组合拳法”

  治理有方探新路

  禁止在湿地保护区内擅自开(围)垦、填埋、取土、放牧、捕捞、引进外来物种;禁止破坏野生动植物繁殖区、迁徙地和鱼类洄游通道……翻阅合肥市《关于加强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的决定》,一条条“铁律”划定了湿地生态保护“红线”。

  这份由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的文件,开创了该市为保护湿地立法的先河。多年来,合肥围绕湿地建设、保护、管理等问题,打出“组合拳”,为湿地治理“保驾护航”。

  围绕“怎么建”,合肥按流域规划、系统治理理念,规划建设环巢湖湿地群。在此基础上,大力实施退耕、退养、退居“三退”行动;在十八联圩、巢湖半岛等湿地回收鱼塘经营权,减少养殖业污染;开展村庄搬迁和房屋拆迁,减少生活污水排放。

  在推进过程中,合肥向机制借“力”,建立巢湖治理推进专班,成立专门流域管理机构,实行巢湖湖(河)长制,构建巢湖治理项目库,设立专项治理资金池等;向科技借“力”,组建巢湖研究院,与国家林草局调查规划院等部门合作,加强巢湖综合治理和湿地建设研究工作;向“法”借“力”,编制实施相关法规政策,为湿地保护修复提供有力法治支撑。

  湿地要建好,更要管护好。在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身着统一制服的养护和管理人员随处可见。该公园创新采取“政府+国企”模式运营管理,已配备管理、巡护、养护人员220余人,实现了常态化、专业化、精细化管护。

  合肥市围绕“水质”“水量”“水草”“水鸟”等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指标,持续开展巢湖生物资源调查研究和湿地生态监测,强化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保护管理和生态环境营造。自今年起,市本级将连续3年、每年预算安排约8500万元,专项用于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构建湿地后期管养长效机制。

  “湿地建设者更应是湿地守护者。”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家政说,“湿地建成后,要布置环境监测系统,定期监测生态,力争通过生态保育、生态培育,达到生态系统和谐稳定。”

  做好“加法文章”

  点绿成金惠民生

  “我辨认出这是鸳鸯,立即拍了下来!”回忆起7月24日在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附近拍摄鸳鸯的场景,当地鸟类摄影爱好者夏家振兴奋不已。这是巢湖首次正式记录到鸳鸯踪迹。

  珍稀鸟类接连现身,折射出巢湖生态环境日益向好。据调查,目前环巢湖湿地鸟类有300余种,东方白鹳、白琵鹭、红胸秋沙鸭、蓑羽鹤等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选择在这里栖息、繁衍。

  “在建设好、管理好湿地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和利用湿地生态价值和其他附加值。”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入湖河水“过滤器”的湿地,阶段性生态效应正在彰显。环巢湖十大湿地蓄洪量达2.3亿立方米,年净化水体能力达2亿吨,在入湖污染拦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幅减少了种植业、养殖业和居民生活污染,为巢湖水质改善作出积极贡献。

  湿地+旅游,生活多诗意。去花塘河湿地观候鸟,在芦溪湿地看夕阳,在月亮湾湿地欣赏芦花似雪……在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不少游客流连忘返。湿地建设扮靓了“三面青山一面湖”美景,吸引大量游客。

  湿地+文化,科普有内涵。走进肥西三河国家湿地公园宣教馆,各种湿地知识让人大开眼界,一个个湿地动物模型栩栩如生,5D影院、VR体验等高科技展示项目让参观者身临其境。今后,合肥市将加快湿地科普宣教体系建设,让更多人认识、关注、热爱和保护湿地。

  湿地+农业,和谐又富民。在庐江县马尾河湿地公园内,各种水生蔬菜生机盎然,与岸边树木、芦苇相得益彰。据悉,合肥正积极探索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途径,根据沿湖资源禀赋发展生态种养模式,因地制宜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今后将深入探索研究‘湿地+’模式,打通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实现途径,努力实现发展‘高质量’和生态‘高颜值’有机统一。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让环湖群众过上更美好生活。”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安徽日报 记者 许根宏 许蓓蓓 丰静)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