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安徽             长三角一体化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宣城:民营经济挑起强市“大梁”
2022-10-11 09:40:26来源:安徽日报编辑:刘旭东责编:赵滢溪

  “他们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税收收入的‘主渠道’、科技创新的‘强引擎’、对外开放的‘动力源’、稳定就业的‘压舱石’。”

  谈及民营经济对地方发展的促进作用,宣城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作出如是评价。

  一组数据,能够看出背后缘由。

  在宣城,平均每43个人拥有一家民营企业。如果算上个体工商户,每12人中就有一个老板。

  2021年,宣城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69.5%,在全省16市中名列第一。

  民营经济还贡献了宣城市近97%的市场主体、83%以上的税收、97%的研发经费,吸纳了全市80%以上的就业人口……

  民营经济挑起了宣城市跨跃发展的“大梁”。

  党的十八大以来,宣城市以坚定的信心、务实的举措、含金量高的政策,坚持做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后盾”,不断树牢“政企同心”理念,为民营经济发展呐喊助威、保驾护航,奋力开创共赴新征程、共促新跨越的崭新局面。

  对民营经济多年的精心扶持与培育,让如今的宣城收获了丰厚的回报。在民营经济拉动下,十年来宣城不断跑出发展“加速度”,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过7个百亿元台阶,2021年突破1800亿元,增速10.1%,居长三角41城第4位。

  探寻成功的密码,宣城的打法值得细说。

  与江苏、浙江这两个民营经济大省毗邻而居,宣城民营经济的发展,自然有得风气之先的地利之便。但客观优势能否真正彰显,自身的主动性才是关键。

  发力“双招双引”,便是宣城的主动出击。

  宣城正在着力打造的汽车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此前在当地并无明显的产业基础优势,很多都是当地主动招引而来。

  在宁国,落户十年的金瑞玻纤车间内,400台织布机昼夜运转,月产玻璃纤维布数百万米;在广德,落户更久的公元管道是集团除本部外最大的生产基地,也是广德经开区首个产值突破10亿元的企业;在宣州区,立讯精密自建成投产起,产值逐年倍增,2022年预计达14亿元……

  十年来,宣城市把“双招双引”工作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1747个,连续4年居全省第1位。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宣城立足安徽东向发展桥头堡优势,积极推动以苏皖合作示范区为先导的“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双招双引”硕果不断。每年招引的亿元以上项目当中,近八成来自沪苏浙地区,宣城市长三角招商引资项目数由2012年的209个增长到2021年的428个。

  引进来、留得住、能成长,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好的营商环境是“阳光雨露”。“双招双引”的背后,是宣城优化营商环境、顶格服务企业的不遗余力。

  今年2月7日,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也是宣城的第三个“企业家日”。当天下午,宣城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会场不设主席台,台下座位的中间位置全部留给企业家。会议表彰合影环节,站“C位”的仍然是企业家。

  把“C位”留给企业家,是宣城独有的亲商情怀。

  去年,宣城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以1号文件出台《宣城市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意见》,10位市领导分别担任相关产业链链长。同时,为每条产业链建立工作专班,政府靠前服务,各部门协调解决问题,形成“一个特色产业+一个行动方案+一只基金+一个工作专班+一个考核办法+一个咨询智库”全流程合作机制。

  扶持企业、培育企业,宣城舍得投入真金白银。“近十年来,我们通过培训辅导+真金白银,积极推动企业冲刺资本市场。”据宣城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负责人介绍,按照目前政策,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宣城企业,能够获得总计1200万元的财政奖励;在境外上市的,能获得1000万元奖励;在北交所上市的,也能根据不同情形,分阶段获得奖励。

  今年6月,安徽拓山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敲钟上市,成为宣城第8家A股公司。这8家企业中,有7家是民营企业。

  水深鱼悦,市强贾兴。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是宣城良好的发展环境最好的验证。

  面向未来,宣城并不满足。

  “我们要携起手来,推动全市民营经济提质扩量增效,再创宣城民营经济新辉煌。”在今年的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宣城发出了新的“动员令”。(安徽日报 记者 范孝东)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