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覆盖率超过30%、各类林业经营主体3万多个、林业总产值5092亿元……作为我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安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守住好山好水的同时,将优美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拓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空间。
添绿增金 擦亮发展底色
桂花、香樟、红豆杉、红叶李……金秋时节,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上派镇三岗村花木扶疏,秋色醉人。国家级公益林1.2万亩、森林覆盖率21.24%、苗木花卉年交易额18亿元以上,让地处江淮分水岭的肥西县有了“花木之乡”“园林县城”的美誉。
“我们这里家家栽树,户户养花。全村苗木花卉年均销售额超过一亿元,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我们的苗木花卉产业也在不断转型升级。这好生态就是咱老百姓的‘绿色银行’。”一大早,肥西县三岗苗木花卉经纪人协会会长刘义旭就在村里的苗木基地忙活起来。
全民义务植树600多万株、完成乡村道路绿色长廊10000多公里、人均公园绿地达13平方米……以深化林长制改革为动力,合肥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优化城镇绿地布局,完善生态体系,推动林业增绿增效。
今天的合肥,满目的绿色让城乡处处充满蓬勃的生机,也让身处其中的百姓倍感幸福。
“全省5.2万名林长守护400多万公顷森林和100多万公顷湿地,形成了林长领衔负责、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林业治理新格局,并从‘山林’向重点生态功能区域拓展,林长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更加优化健全,形成了全社会保护发展林业的浓厚氛围。”安徽省林业局局长牛向阳说。
数据显示,近5年,安徽省完成造林765万亩,农田林网建成率达73.8%,湿地保护率达51%以上,全省森林覆盖率达30.22%,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擦亮生态底色。
护绿生金 激活绿色引擎
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安徽立足资源禀赋和区域特点,加大政府引导力度,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断延伸生态产品的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激活绿色引擎。
记者从当地林业部门获悉,2022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以下简称“苗交会”)即将在合肥市肥西县中国中部花木城拉开帷幕。自2003年创办以来,苗交会历经19年发展,目前已成为国内苗木花卉行业的重要展会。
“此次苗交会上,全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信息中心将正式揭牌,这是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的目前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苗木花卉交易信息平台。”安徽省林业局副局长周乐说,通过数字赋能,实现苗木花卉供应信息与消费需求信息的精准对接,同时为企业提供可追溯的线上交易服务,规范市场行为。
森林碳汇、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以绿为底,护绿生金。安徽创新思路统筹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2021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5092亿元,林权抵押贷款规模达300亿元。
茂林修竹间,一条彩色的旅游公路串起林场、农庄和果园,在合肥市长丰县岗集镇青峰岭村,万亩薄壳山核桃林已果实累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采摘、观光。
“今年薄壳山核桃的产量、品质都不错,林下养鸡,林间种油菜,春天你再来看,又是另一番美景!”作为当地较早返乡创业的新农人,青峰岭共享农场负责人王正华见证了家乡从“土里刨食”到“护绿生金”的发展变化。
王正华告诉记者,林长制改革以来,山有人管,林有人治,责有人担。村里结合林长制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都市观光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城里游客慕名而来,一到周末,农庄里的十几间精品民宿“一房难求”。
“合肥依托丰富的苗木花卉产业优势资源,打造苗木花卉总部经济集聚区。通过集约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精品化管理,实现苗木花卉产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不断促进苗木花卉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到2025年,全市苗木花卉产业链产值突破100亿元。”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局长张世军说。
向绿而生 拓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空间
秋风习习,百鸟争鸣,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长临河镇十八联圩湿地的生态风光吸引来很多摄影爱好者。随着环巢湖湿地面积的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加快恢复,巢湖生态湿地重现生机。
当地群众告诉记者,这几年生态环境好了,常能看到白琵鹭、豆雁、红嘴鸥等鸟类在这里越冬、栖息,难得一见的东方白鹳也时常飞到巢湖湿地来觅食。
水岸共治、退渔还湖、退养还湿……从予取予求到反哺自然、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安徽按下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快进键”。
蓝天下,一望无际的黄金茶顺着丘陵起伏绵延,健身步道、休闲木亭点缀在茶园中,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的大佛山养心谷风景如画。
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郎溪县将盘活林业资源与发展全域旅游相结合,加快与沪苏浙等长三角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描绘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我们依托黄金茶标准化种植基地,探索茶旅融合,发展生态+康养产业,将美丽风光变为‘美丽经济’,带动更多的村民走上生态致富路。”郎溪县大佛山养心谷负责人王立胜说。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安徽加快建设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为区域经济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青山为笔,碧水为墨,一幅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城乡共美的山水画卷正徐徐展开。(经济参考报 记者 王菲)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