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安徽             长三角一体化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安徽:改革不停步的“基因密码”
2022-11-25 14:06:06来源:安徽日报编辑:刘旭东责编:赵滢溪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改革创新已成为安徽的遗传基因,是安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各项改革蹄疾步稳,亮点纷呈。省级层面推出1300多项改革举措,生态补偿、林长制、农业生产“大托管”、城市生命线等改革品牌推向全国,农村“三变”、县域医共体等改革增强群众福祉。秉承小岗精神,弘扬改革文化,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坚持突出重点、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集成、坚持蹄疾步稳,投身伟大变革,创造新的历史。

  伟大变革实践沉淀、凝练出“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成为小岗乃至整个安徽大地与改革同发展、与时代共进步的精神动力。

  暖暖的秋阳照亮村头赭红色的牌坊,费孝通题写的6个大字提醒游客,“凤阳县小岗村”到了。

  走在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友谊大道上,两边以“红手印”“大包干”等关键词命名的菜馆、超市,一家连着一家。“说凤阳,道凤阳,自从改革开了放,凤阳一片新气象……”在小岗村“当年农家”景点里,欢快活泼的新编花鼓唱腔,唱出了“大包干”发源地这个红色品牌带给小岗的巨大变化。

  “当年农家”院落是当年小岗村18户农民发起大包干签字的地方。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来到这里,看当年的茅草屋,了解当年农户们商量搞大包干在这里签字的场景,称赞小岗村当年的创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叮嘱要好好记住这段历史。

  改革,中国现代化叙事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农村是从小岗村起步。

  那么,农村改革为何发端于小岗?

  一曲传唱600年的凤阳花鼓歌,道尽了封建社会时期凤阳移民在自然灾害、官吏欺凌、苛赋繁役多重侵害下经受的贫穷与苦难,也砥砺出凤阳人务实进取的性格、抵御艰难的智慧与勇气,这种异常强烈的改变命运的愿望,为后来的“大包干”惊世之举积蓄了能量。

  位于江淮之间滁州市凤阳县东南约20公里的小岗村,是中国中东部再普通不过的一个村庄了。地处偏僻的江淮分水岭丘陵岗地,易旱易涝,土层浅肥力不足,耕作难度大。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机械化程度和水利条件较差的状况下,土地所有权及生产经营管理的体制机制就成为调动以小岗人为代表的很多地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关键因素。

  从1975年开始,凤阳县已有地方开始探索农业生产责任制“联产计酬”,农民出身的县委书记陈庭元对此表态:鼓励要先干起来,不要先讲出去,干了就要干好,要深入群众了解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1978年那个冬夜,小岗村18个农民冒天下之大不韪,彻底分田到户。

  1979年4月,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到小岗队实地调查,在小岗村头却发现没有了往常集体耕种的场景,田里只有一对30出头的青年男女在干活。几句攀谈,陈庭元便发现了“天大的秘密”,他不仅没有制止,反而主动担当,先后10多次到小岗村,观察他们的责任制实施情况,帮他们解难题、定计划,并确定了“不制止、不宣传、不推广”,将小岗的包干到户责任制保护了下来。

  直到后来,万里调研肯定、中央一锤定音,“大包干”终于有了全国的“户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弊病,纠正了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分单一等缺点,有统有分、统分结合,既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发挥农民家庭经营的积极性。

  “‘十八个红手印’不仅是对家庭的承诺,也是对国家的承诺,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家国一体’‘敢为人先’的改革思维,能够更加激发社会创造活力,解放生产力。”滁州学院皖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滁州市人大常委会常委兼教科文卫专门委员会副主任裘新江认为。

  小岗村在度过了吃饱穿暖的上世纪80年代后,在市场经济风起云涌的上世纪90年代,又落在了后面。“一年跨过温饱线,多年未过致富坎。”小岗人开始二次创业 ,与张家港长江村结成了“姊妹村”,在选派干部、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的带领下,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直至今天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实现三产融合发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20万元,正朝“百亿小岗”的目标迈进。

  从大包干的‘红手印’,到确权颁证的‘红本本’,再到集体股份合作的‘分红利’,小岗村的实践证明,唯有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

  在滁州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主任、教授陈怀远看来,以小岗探索为代表的农村改革40多年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始终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实践路线 。“群众中不缺乏创新创造,不缺乏‘改革家’,尊重和鼓励农民的探索和创造,才会有许许多多切实有效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方式方法。”陈怀远说。

  在改革发展中,安徽省沉淀、凝练出“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成为小岗乃至整个江淮大地与改革同发展、与时代共进步的精神动力。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各项改革蹄疾步稳,亮点纷呈,改革创新已成为安徽的遗传基因,成为安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互相交融影响,北方人的豪放刚烈、南方人的柔婉秀丽兼容并蓄,造就了安徽人勇于、善于革故鼎新的精神性格。

  与小岗人和土地的深厚情感一样,安徽近年来的一些重大改革措施,都与这片多彩土地上的山水关联、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受益。

  在黄山市歙县新溪口乡“钱多多”超市老板钱焱看来,改革让新安江水清澈多了,他和全乡其他133户职业渔民退捕上岸“很值”。网箱退养、渔民退捕、临江近水土地退耕、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城镇污水治理、畜禽养殖关停搬迁、船舶污水上岸……近年来,这片土地上推进实施了一大批生态环保类项目。2012年以来,新安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成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改革试点。皖浙两省共同努力,三轮试点接续开展并取得丰硕成果,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更多的碧水青山保驾护航。

  在滁州市来安县半塔镇北涧村的碧根果现代农业产业园林长、半塔镇镇长助理陈翠凤看来,改革让产业园7000亩碧根果苗欣欣向荣,丰收更有保障。2017年,安徽率先在全国推行林长制,全面建成五级林长组织体系,创建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林长制改革已成为新时代安徽全面深化改革的标志性品牌,激活了林业发展“整盘棋”,让安徽乃至华夏大地更加郁郁葱葱。

  在淮南市潘集区泥河青源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友青看来,有了农业生产“大托管”,他的3600亩水稻生产经营更便利。2020年,安徽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2.18亿亩次,位于全国首位,耕、种、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都可委托给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完成,更多农户通过这项改革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在蚌埠市五河县大新镇韩台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金和林看来,“三变”改革激活了农村要素资源,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从0到85万元。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截至2021年底,全省七成以上的村开展“三变”改革;940多万农民通过入股成为股东;参与改革的村共获得收入7.8亿元;参与改革的农户获得财产性收入17.1亿元,蹚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子。

  在合肥燃气集团维修人员看来,改革让地下空间可燃气体聚集的重大险情,从发现到介入处置,前后只要几十分钟。合肥市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搭建起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运行监测平台。100多种、8.5万套前端感知设备,覆盖燃气、供水、桥梁等2.5万个城市高风险点,实时监测“城市心跳”。这就是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的“合肥模式”,这项改革在安徽乃至全国进行推广,带动城市安全能级不断提升。

  十年间,县域医共体的模式探索,让安徽省“15分钟医疗服务圈”基本建成。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县级和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健全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压实政府办医责任,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安徽医改经验也推广至全国29个省份。

  改革创新成为安徽的遗传基因,是安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各项改革蹄疾步稳,亮点纷呈。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才能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事业发展出题目,深化改革做文章。”这个论断直观而明确地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改革既有传承性,又有现实性;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深厚文化底蕴、优秀人文精神,是促进改革开放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资源 。北宋欧阳修为官滁州,“敢为人先,亲近山水,达观包容,务实进取”。这种文化精神传承千年融入今天滁州城市精神。

  从2008年开始,滁州市抢抓国家城镇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机遇,主动变革、攻坚克难、敢于担责,以容错机制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陆续启动“大滁城”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区域中心城市逐渐崛起于皖东大地。同时,坚定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全面对接“大江北”,与南京、苏州等地跨省合作共建,滁州成为我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排头兵。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改革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传承;它也是对中国革命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其动力则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改革文化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改革开放提供了规范概念,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创新得到明确的价值指引。

  “事业发展出题目,深化改革做文章”。这个论断非常形象,它直观而明确地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生产力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的发展大业就会不断提出新“题目”。有了新问题,就必须找到新方法、新思路。

  优化营商环境,如何放管结合,依法依规精简和下放审批事项,健全事中事后联合监管机制,确保放得开也管得住?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怎样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制机制,全力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如何夯实科技攻坚的人才支撑?

  民生为重,怎样进一步优化配置乡村医疗资源,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让广大农民群众就近获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一把手,既要当好改革促进派,又要当好改革实干家,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确保方向不偏离,任务不落空,改革有硬指标、硬计划、硬措施,真正发挥好改革关键一招的作用。

  风云激荡的大时代,唯变革者进、变革者强。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因地制宜谋发展,敢干苦干实干, 这是区域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原动力。置身改革奋进、万物生辉的时代,我们要投身伟大变革,创造新的历史。(安徽日报 记者 罗宝)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