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甘肃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提升甘肃金融服务质效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2023-02-07 09:46:04来源:甘肃日报编辑:王奇英责编:尹红燕

  原标题:【凝聚奋进伟力 谱写陇原新篇】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省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解读《促进经济稳中有进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

  2月3日,省政府印发《促进经济稳中有进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作为推动甘肃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旨在充分利用金融要素为经济发展赋能,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信心,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提供有力金融支撑。《措施》在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方面有哪些利好政策?如何确保各项政策惠及更多市场主体?省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对《措施》中涉及的货币金融政策进行了解读。

  有效满足市场主体融资需求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立业之本。“《措施》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提出包括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等5条措施,为促进经济稳中有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撑。”该负责人说。为有效满足市场主体融资需求,《措施》明确,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引导金融机构针对市场主体,特别是制造业企业,进一步落实中央和我省相关政策,创新金融产品,加大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产业链企业中长期信贷支持,有序发展上下游企业信用融资和应收账款、存货、仓单等动产质押融资业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链主企业签发的商业汇票进行贴现。开发金融新模式新产品,支持建立首贷、续贷中心,为市场主体提供“一站式”便利化服务。持续降低市场融资成本方面,《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将LPR下调传导至贷款利率,合理降低中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支持金融机构推出特色减费让利措施,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以更优惠的利率积极投放中长期贷款,用足设备更新改造贷款贴息政策,支持制造业、服务业、社会服务领域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更新改造设备,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2.5个百分点的贴息,期限2年。该负责人介绍,截至2022年末,全省企业贷款余额1.87万亿元,同比增长8.65%。今年,我省将力争贷款增速达到9%以上,为市场主体提供强有力金融支持。

  加大重点行业领域信贷支持

  “《措施》聚焦支持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引导金融机构用好用足各种政策工具,及时精准惠及市场主体,助力稳住经济大盘。”该负责人说。《措施》明确增强信贷支持重点行业力度,推动金融机构健全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鼓励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运用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引导小微企业贷款继续扩面、增量、降价。“根据《措施》要求,我省将用好用足中央专项支持工具,着力落实好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再贷款和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政策,更加精准、有效支持相关产业。”该负责人说,下一步我们将引导金融机构加强银政企对接,鼓励各行业主管部门主动与金融机构共享信息,充分利用“甘肃信易贷”“陇信通”等数字化平台,优化贷款审批流程,持续加大重点行业信贷投放力度。

  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近年来,甘肃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规模稳步发展,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不高、政策扶持力度不足等因素仍客观存在。

  如何进一步拓宽甘肃省企业融资渠道?该负责人介绍,《措施》在提供登记注册便利、加强私募基金招商、推动政府性引导基金做大做强等方面提出相关支持措施,进一步推动我省私募基金发展壮大,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同时,通过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加快推动企业上市进程,并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拓宽发债品种,扩大债券融资规模。

  “近年来,我省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不断健全,担保覆盖面不断扩大,降费让利持续落实。”该负责人说,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经济发展是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主责主业,《措施》通过积极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省级风险补偿机制的建立,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更好服务于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参与。”该负责人表示,省金融监管局将会同人行兰州中心支行、甘肃银保监局、甘肃证监局等部门,切实落实《措施》工作任务,充分发挥金融工作的“血脉”作用,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更好为实体经济造血、输血、活血。(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曹立萍)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