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安徽             长三角一体化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同频共振的“长三角节奏”
2023-06-05 10:16:08来源:安徽日报编辑:刘旭东责编:赵滢溪

  草木葱茏的季节,黄浦江边灯火璀璨、秦淮河岸流光溢彩、钱塘江畔车水马龙、巢湖之滨生机盎然。初夏的长三角,处处响起灵动的节奏。

  4年前的初夏,2019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安徽芜湖举办,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三省一市召开的首场重大会议。弹指四年间,再次聚首安徽,一个完美的“同心圆”就此绘就。

  3年前的盛夏,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三大使命”“七项任务”,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航掌舵、擘画蓝图。

  牢记殷殷嘱托,奋进的步履铿锵有力。

  携手、协作、破浪、破圈。经历2022这个不平凡的年份,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同舟奋楫、同频共振,朝着同样的方向、秉持坚定的信念、释放磅礴的力量,一体化发展的“节奏”强劲高亢。

  使命、重任

  我们同力共担

  2023年,ChatGPT火爆全球,人工智能浪潮汹涌袭来,人们感慨,人类可能已进入新技术大爆发的“前夜”。

  就在这个“前夜”,阿里云推出超大规模语言模型“通义千问”,科大讯飞发布“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这些大模型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学习和成长,通用人工智能的大时代已然到来。

  对于创新,长三角唯进步、不止步。

  两年前的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全球率先完成相关实验;

  去年底的杭州,之江实验室推出了“之江瑶光”智能计算操作系统;

  去年8月的南京,全球首个云原生算网操作系统发布;

  今年4月的合肥,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稳态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长三角的一项重大使命任务。

  重大的使命,源自雄厚的实力。目前,长三角聚集23个大科学装置、10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50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分别占全国1/3、1/5、1/6、1/7。

  当好“开路先锋”,就是要发挥一体化的最大优势,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协同攻关,共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张江实验室、合肥实验室、苏州实验室、之江实验室集群发展,G60科创走廊九城联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加快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联合揭牌,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迈出新步,超4万台大型科学仪器实现共建共享,协同创新迸发智慧火花。

  这些智慧火花,将成为社会变革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电影《流浪地球2》中,拥有超强算力和自我意识的量子计算机MOSS让人惊叹。

  两年前,速度远超世界最快超级计算机的“九章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在长三角问世。

  “九章二号”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单位成功研制。可以说,这也是长三角协同创新产出的重大科研成果。

  既仰望星空,又埋头创新。迎着科技革命的澎湃浪潮,“开路先锋”正加速驰骋。

  “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是长三角的又一重大使命。

  “我现在每一样穿戴都来自另一个国家的制造。我的衬衫和领带都是由中国制造。大家看,我从中国的开放中受益了。”去年11月,在上海举行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论坛暨2022年虹桥HUB大会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萨金特在演讲中开了这么一个玩笑。

  虽然是玩笑,但此言非虚。开放,给世界带来的是更多的机遇与红利。

  生产总值2.69万亿元,以占三省一市不到2%的区域面积,贡献了近10%的经济总量……这些“硬核”的数字,来自长三角对外开放合作的重大平台——虹桥国际开放枢纽。

  今年3月,2023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工作现场会在上海举行。会上,虹桥品汇·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与江苏苏州、浙江嘉兴、安徽合肥的3家分中心进行深化合作签约。

  大虹桥,如彩虹般多彩。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打造区域开放型经济新高地,苏州打造“北向拓展带”,嘉兴加速构筑“金南翼”,合肥打造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联通国内国际的“彩虹桥”星光闪耀。

  新开发银行行长马可·特罗约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正在成为一个繁荣的国际经济活动和创新中心,为中国现代化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国际化、世界级,已然成为长三角的鲜明气质。

  红利、福祉

  我们同心共享

  “好邻居”,还是“好队友”“合伙人”。在一体化发展中,三省一市在产业协作上各扬所长、优势互补,共享发展红利。

  在去年11月举行的2022国际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链大会上,沪苏浙皖共同签署《长三角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集群共建备忘录》,将打造世界级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集群。

  在长三角,像这样的产业集群、产业链联盟还有很多。三省一市联合推进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在区域协作的“横向轴”上,区域间彼此协作互补,一批产业合作园区揭牌成立;在产业链条的“纵向轴”上,以龙头企业为“链主”,带动大中小企业融合创新……

  如今,越来越多“长三角合伙人”在产业协作中实现共赢。

  交通一体化,更是件“共赢”的经济要事、民生大事。

  这一点,经常在苏州、上海之间“双城”往返的市民感同身受。

  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即将开通初期运营。上海人以后可以乘着地铁去苏州吃阳澄湖大闸蟹,到昆山吃一碗奥灶面,苏州人则可以“一部头”地铁到上海轨交11号线的另一头终点站迪士尼。

  公交、地铁、城铁、高铁……这些密集的交通线宛如棋盘,拉近了彼此的时空距离。打“高的”上下班的长三角人屡见不鲜。

  时空距离近了,往来多了,联系更密切了。在一体化进程中,越来越多长三角人享受到了民生红利。

  去年9月,在位于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汊河镇的来安县第二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医学中心副主任刘政在给病人交代注意事项。

  南京的专家跑到安徽的小镇上去坐诊?没错,这就是医疗合作带来的红利。

  来安县二院,也有另一个名字: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分院。周一到周六,多家南京医院的专家在这里坐诊,并手把手指导当地医生提高诊疗水平。

  这意味着,当地老百姓不用跨省看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大城市的医疗资源。

  何止是看病,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办事一个章、民生一卡通……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让跨省办事轻松搞定。

  如今,140个政务服务事项在长三角41个城市跨省市通办;医保“一卡通”全域畅通,异地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覆盖1.5万家医疗机构。

  头顶一片天、共饮一江水。跨省域环境共治,生态红利才能共享。

  前不久,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的国土空间详细规划,《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批出台,为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治理提供了规划依据。

  目前,示范区累计推出112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8项制度创新经验正向长三角和全国其他重点区域复制推广。

  太湖流域,沪苏浙联合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协同推进跨界水体管理保护,连续15年实现“两个确保”。

  新安江流域,皖浙两省实施多年的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完成三轮试点,新安江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

  环境共保之下,“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梦中江南”照进现实,“只此青绿”让长三角人收获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破浪、破圈

  我们同行共进

  过去一年,我们经历了很多。

  面对疫情影响和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务实而聪明的长三角人始终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积极适应环境、破解难题、坚毅前行。

  经过疫情的寒冬,2023年元旦,黄山云上民宿很热闹。9个房间,被20多位客人住满了。

  住客里有两对年轻夫妻,元旦前刚结婚,过来度蜜月。民宿老板程新凤知道后,特意在房间里贴上喜字,把床品换成红色,还买了2万响的鞭炮,增添喜庆气氛。

  就在当天,黄山风景主播查理住在山上,直播了2023年的第一场日出,几千人在线,共同辞旧迎新,送出美好的祝福。

  “旅游人都在期待春暖花开。”查理说。

  春渐暖,花会开。

  今年3月8日,在义乌国际博览中心,为庆祝印度节日“洒红节”,上百名印度客商与义乌当地外贸行业从业人员围成一圈载歌载舞,整个广场旋即化作一片彩色的海洋。

  重回中国的印度客商阿提克抑制不住看见中国老友的激动,他表示,除了自己的家乡,义乌是他的生意版图中最重要的根据地,必须在这里扎根。

  义乌市场上“洋面孔”的回归,是外贸回暖的重要信号。

  疫去春来,三省一市今年持续吹响全力拼经济、抢抓开门红的“号角”,“包机出海”“跨域抢人”,频现“高光时刻”。

  以外贸为例,长三角的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离子蓄电池等产品出口强劲发力,三省一市的锂离子蓄电池产品出口增速均超过80%。

  消费的“开门红”尤为令人振奋。在长三角,消费及旅游市场积极回暖,那热度如同网红歌曲《爱如火》一样,“温暖了心窝”。

  春节7天长假,长三角铁路累计发送旅客869.9万人次,同比增长67.7%。

  今年“五一”假期,从西湖到太湖,再到外滩和黄山,长三角各地更是上演“人从众”模式。

  旺盛的人气与烟火气,已然“升腾”为一串串向上的经济数据,许多大型景区旅游数据已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

  回暖的首季经济“成绩单”说明了一切。今年一季度,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经济总量相比去年增加近3700亿元,占全国GDP比重小幅提升,约为24.49%。

  敢“破浪”、善“破圈”,同行共进的长三角展现出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

  未来、彼岸

  我们同向奔赴

  2022年10月,北京,人民大会堂。

  党的二十大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新征程上,长三角共担新使命、同赴新目标。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建龙认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要为全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样本和动力。

  为什么是长三角?

  2022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已达29万亿元,以占全国1/26的面积,1/6的人口,连续五年创造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诞生了世界第六大城市群。8个地级以上城市入围全国“万亿俱乐部”,占全国1/3。全国“经济压舱石、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的作用愈加突显。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共同富裕示范区就落地长三角的浙江省,长三角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5万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0%,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有条件、有基础。

  另一方面,作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重量级选手”,长三角更要有“勇闯天涯”“问鼎天下”的格局和气魄。

  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更好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勇立潮头、勇担重任、勇挑大梁,已成为长三角的时代使命。

  立足一体化、高质量,“四手联弹”协调发展之曲,始终是长三角未来的主旋律。在继续完善规划政策体系“四梁八柱”的同时,三省一市将持续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继续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

  同心、同力、同向、同行。

  上海洋山港轮船的汽笛声,昆山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义乌市场里货车的喇叭声,黄山风景区里游客熙熙攘攘的欢笑声……

  在长三角的不同角落里,市声如潮、喧哗交织,汇聚同频共振的前行节拍与奋进鼓点。

  这是属于一体化发展的节奏。

  伴随这段节奏,“长三角号”巨轮已然扬帆起航,正奔赴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彼岸!(安徽日报 记者 王弘毅)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