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安徽             长三角一体化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芜湖“四链”融合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2023-06-06 10:29:27来源:芜湖日报编辑:刘旭东责编:赵滢溪

  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永续动能。

  芜湖坚持将创新放在城市发展的核心地位,以科技自立自强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城市创新层级不断跃升,在长三角创新版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2022年,芜湖城市创新能力在全国97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中排名第27位、较2021年跃升5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3.48%,居全省首位;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连续12年居全省第一。

  创新驱动 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走进奇瑞生产基地焊装车间,偌大的生产车间见不到几名工人,全自动化生产线上,各类设备快速有序地完成相应工作。该基地是奇瑞依据智能制造标准建设的智慧工厂,具有生产智慧化、品控智能化、管理数字化、运营透明化的特征。

  在该生产基地四大工艺车间中,冲压车间以全球最快生产效率为目标,实现100%自动化生产;焊装车间以全球最强AI品控系统打造高品质车身,具备极高的自动化率,可逐步实现黑灯工厂;涂装车间配备138台机器人和数百套自动化成套设备,打造机器人参数监控智能化、能源监控智能化等多个智能制造场景;总装车间具有短流程、模块化、智能化等优点,能够实现自动化装配、运输以及智能网联产品检测。

  奇瑞生产基地是芜湖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一个缩影。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也是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芜湖制造业基础良好,全市制造业涵盖41个工业大类中的38个。近年来,芜湖市委、市政府通过持续加大科技财政投入、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重点布局产业创新平台等举措,加速创新资源向制造业企业集聚,助力企业迈上转型发展快车道。

  安徽尚纬电缆有限公司是2008年建成投产的一家民营企业。2017年以来,公司销售规模成倍增长,产能瓶颈和交货压力成为新矛盾,实施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改迫在眉睫。在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引导支持下,企业启动人工智能和数字工厂建设,优化车间产线布局,淘汰落后装备,集成打造数字化车间,以精益化、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集成强化生产动态管控能力,最终实现智能生产。目前,企业技改成效显著,产能大幅提高,高新技术产品销售额达到营业收入的65%以上。

  科技创新为芜湖制造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芜湖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四个支柱产业加快转型升级,2022年支柱产业增加值增长9.5%;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航天航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十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7.6%,比全省高37.3个百分点。

  安徽省正在加快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依托奇瑞汽车的龙头引领作用,芜湖已占据全省汽车产业版图的半壁江山。2022年,全市汽车制造业销售收入达1723.7亿元,居全省第一,销售增速达58.6%;新能源整车销售收入达124.2亿元 ,增长267.6%。奇瑞汽车年产销量突破120万辆,连续20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全国每出口4辆车就有1辆奇瑞造。

  聚力赋能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芜湖紧扣“产业+科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以科技自立自强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一方面大力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等,健全“初创团队-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全市现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62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79家,一批优秀企业创新实力走在全国同行业前列。另一方面推动高校院所赋能企业创新,芜湖市政府与中国科大、哈工大等高校合作共建 6家产业研究院,已实际投入建设运营经费4.17亿元。围绕产业发展定位,规划建设总面积达300万平方米的湾谷科技园、梦溪科创走廊等十大创新园区;打造“研发在沪、转化在芜”的“飞地创新”模式,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芜湖(上海) 产业创新中心项目土地成功摘牌,成为松江土地新年“第一拍”,目前中心已入驻科技企业18家,招引海内外高端人才60多名。

  围绕产业链集聚人才链。芜湖在全省率先建立人才发展集团,出台“紫云英人才计划”,改革人才评价模式,突出对产业的贡献度,探索建立以企业年薪评价人才的新标准,分类给予政策支持;聚焦产业靶向引才,发布《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和“人才分布地图”,由20多名市级负责同志分别带领产业链重点企业,开展“全国百所高校大宣讲”58场次,全市招引大学生数量从 2020年1.6万人,增长到2021年3.3万人、2022年6.7万人,实现逐年翻番;聘任10名院士为市科技发展高级顾问,2022年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06个。在产才融合方面,支持在芜高校开设冠名班、订单班和学徒制班,全市1450多家企业与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定向培养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产业人才2800余人。

  围绕产业链完善资金链。设立每年10亿元的产业创新专项资金,围绕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构建了“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双轮驱动政策体系,财政科技支出占比居全国前列。芜湖还出台《关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意见》,为企业提供全周期金融支持。构建产业投资基金群,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设立或参股政府投资基金68支,认缴规模1058亿元,实缴规模 549.11亿元;累计投资项目530个、投资额339.57亿元,财政资金放大1.74倍。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母基金、省高端装备制造母基金落户芜湖。

  协同创新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今年5月8日,第二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在上海开幕,应急管理部大数据中心与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战鸿”空中应急指挥机首次亮相博览会。“战鸿”基于“芜湖造”DA42飞机双发四座平台,搭载指挥机、航空相机、光电、卫通等设备,平时可对重点区域开展日常巡察,在灾害发生时可搭载指挥员快速抵达灾害现场,实现灾情侦察、指挥调度等功能。据介绍,“战鸿”是中国首款空中应急指挥机,填补了我国空中应急指挥飞机领域空白。

  “战鸿”的面世,正是芜湖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突破,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抢占关键核心技术高地的生动写照。当前,芜湖正加快实施企业创新“211”工程,围绕十大新兴产业 25个优势细分领域,力争培育20家科技领军企业,布局10个产业研究院、10个创新联合体。面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已建设56个市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其中以企业为主体建设的47个;把企业确立为科技攻关的主要力量,围绕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每年实施市级科技项目300余项,其中“揭榜挂帅”重大科技项目30项,单个项目最高支持1000万元。

  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芜湖支持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虚拟研究院等,推动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在芜设立15家技术转移中心。同时,市校共建研究院累计已在芜招收培养研究生145人,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05项;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分产业领域召开10场“科技畅聊会”,精准提炼产业技术需求清单。实行常态化产学研合作,开展“千家科技企业大走访”,组织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等 ,定点联系全市2000余家科技企业,贴身摸排技术需求,精准匹配科技成果。2022年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564亿元、同比增长49%。

  风正扬帆正当时,奋楫争先谱新篇。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芜湖正把科技创新作为省域副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着力构建“大科技”工作格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奋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安徽创新型省份建设贡献芜湖应有力量。(芜湖日报 记者 金昌龙 赵丹丹)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