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庆河系蒙古语呼尼庆高勒音译,汉语意为牧羊者之河。红庆河镇位于伊金霍洛旗西部,毛乌素沙地东北边缘,距旗府阿勒腾席热镇55公里,距成吉思汗陵园43公里。红庆河镇总面积1018.5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1个社区、18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0363人。先后荣获自治区级“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内蒙古自治区文明村镇”“全市文明苏木乡镇”荣誉称号。
红庆河镇土地资源丰富,是鄂尔多斯重要的农牧业大镇。总耕地面积11万亩,其中集中连片50亩以上地块有670块38000亩,100亩以上地块243块36000亩,且50亩以上土地水电井配套齐全。
“一切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去布局;一切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去实施;一切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去发展。”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红庆河镇党委书记马东对红庆河镇乡村振兴有一整套办法:“聚力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再推进;稳固设施基础,城乡品质再升级;突出问题导向,人居环境再提质;着眼和谐稳定,民生水平再提升”。
红庆河镇乡村振兴再下真功夫,再绘新图景。
生态文明流光溢彩
红庆河镇通过几代人的接力赛,全镇1000多平方公里广袤的原野,林草绿化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在昔日“黄沙滚滚卷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的毛乌素沙漠中造就出绿色海洋,真是梦幻般的奇迹!
多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方略多元化,科学有效。统筹规划部署,全镇各村上下联动,齐抓共管。随山就勢,林草结合,网络纵横,错落交织,形成立体绿色屏障,延绵百余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封沙封山育林种草,尊重自然美,顺应自然美,因地制宜,多功能板块,自然分割,防护林带,生态绿廊,区域治理,以绿扩路,以绿围城,以绿绕村,以人为本,渲染环境的靓丽,自然之美和人工之创相结合,实施环境综合治理,引导生态高品质建设,开创资源循环利用,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铸就一座绿色、健康、文明、和谐的美好梦想城镇。
朱再生一直生活在乌兰淖尔,乌兰淖尔是红庆河镇最大的集镇区,这里生活着3000多名居民。平日里,赋闲在家的朱再生天天都要到镇区遛弯,找几个要好的伙伴聊聊天玩玩牌,乐得逍遥自在。然而,若是放在过去,这是绝不可能的事。他回忆说,过去垃圾污水随地倾倒,天然排放。以致于镇区污水横流,空气污浊。人躲都躲不及,谁还有心情遛弯?
近年来,红庆河镇立足“美丽乡村”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战略要求,在红庆河办事处和乌兰淖尔集镇区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各一处。每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量达100吨,解决了办事处2000多人、乌兰淖尔集镇区3000多人生活污水处理问题。而这些污水经过处理后变为可利用的中水,用于绿化浇灌。既保护了自然环境,又改善了办事处居民的生活环境。
2021年,该镇投入310万元对疏干水工程全线进行维修改造;开展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开垦草原、林地行为;完成林草倒查、森林督查等447个林草问题整改;不间断清理河湖固体废弃物、疏通河道;开展厕所革命摸排整改工作;在28个村配备勾臂垃圾箱、垃圾筒。依托生物质供热站、哈达图淖尔粪污交易处理中心等项目,实现沙柳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步。
产业兴农给农民校准定盘星
熟悉农业生产的人都知道,有时候,土地上的产出和收益不一定成正比,产业不对头、供过于求,或者销路不畅,收益变亏损也是常有的事。红庆河镇未雨绸缪,确定了“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目标,提前给村民校准了定盘星,保障村民产出和收益的天平持续保持平衡与增长。
打开红庆河镇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其中有这样一些措施:坚持“园区化、集群化、特色化”发展理念,加快推动哈达图淖尔村肉联一体化二期项目动工实施;在哈达图淖尔村等三个村推进2500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项目;推动上海农乐500万吨有机肥生产项目接续建设;发展壮大十个“万字头”种养殖基地,做好独贵梁肉牛养殖项目收尾及种牛购买工作;扶持乌兰淖尔村建成伊普吕肉兔三期养殖项目;支持巴本岱村集体发展藏香猪养殖项目;引导木呼尔敖包村、纳林希里村、通格朗村等6个村同地产食品加工园区签订订单合作协议,建设万亩杂粮种植基地;支持宝林村建成集观光、垂钓、民宿、研学、渔业养殖及深加工于一体的生态渔村;继续同金沙源公司合作,推进万亩马铃薯种植项目;进一步提高全镇农畜产品储存能力,推动全镇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
全镇一盘棋的项目布局,让群众彻底放开了手脚,大干特干。魏泉就是这些项目的受益者中的一员。他在白格针村种植了500亩马铃薯,这是红庆河镇最大的马铃薯产业,今年,他的马铃薯获得了丰收,亩产达到了8000斤,总产量40万斤,给他带来了100多万元的利润。让他开心的不仅仅是自己挣了钱,还带动了其他村民的马铃薯销路。
着眼和谐稳定民生水平再提升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重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兜牢返贫致贫底线,全镇42个产业扶贫项目与辖区126户脱贫户建立了持续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脱贫户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0元;投资1774万元实施红庆河镇生物质供暖项目,办事处镇区近600户居民彻底摆脱了“家家烧煤、户户冒烟”的冬季取暖困扰;累计发放惠农、低保等各类补助津贴43项5600多万元;各类社会保险参保率继续稳步提升,社会兜底保障网络进一步织牢,农牧民群众幸福感显著提升。此外,该镇严格落实“7+1”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创新推行“警网合一”,主动化解矛盾纠纷;全面推进基层民主协商议事向村、社区延伸;积极开展各类主题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充分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形成了和谐共治、同心同向的社会治理新局面。
“乡村振兴任重道远,红庆河将以建成‘现代农牧业的先行镇、乡村振兴的样板镇’为定位,进一步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种养殖,构建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布局,坚定不移的打造西部精品农牧业聚集区。”马东语气铿锵地说。(文/记者 范亚康 通讯员 王丹)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