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直观中国     |       原创     |       印象内蒙古     |       一带一路     |       老外在内蒙古     |       103旗县
精准发力 海勃湾打出普法“组合拳”
2023-09-08 17:28:31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张国文责编:赵银平

  “八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乌海市海勃湾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紧紧围绕服务全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在法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统筹谋划,全面部署普法工作

  海勃湾区制定《海勃湾区委宣传部 区司法局关于贯彻落实乌海市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的工作方案》,梳理89项任务细则,召开联席会、工作推进会10次。组建“八五”普法讲师团、“八五”普法志愿服务队,现有讲师28名,志愿者142名。积极培育村(居)“法律明白人”、配齐“法治副校长”、“法治副主任”,截止目前,海勃湾区共有127名法律明白人,28名法治副校长、42名法治副主任,覆盖海勃湾区所有社区(村)、中小学校。

  突出重点,立体推进普法内容宣传

  截至目前,海勃湾区通过中心组学习、法治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300余次;在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开展宣传活动,组织宪法宣誓活动10次;扎实开展“美好生活 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活动300余次。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和新修订的党章为主题,开展“七个一”活动。结合优化营商环境、区域社会综合治理、扫黑除恶等重点工作,在重要时间节点深入学习宣传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条例、信访工作条例、反有组织犯罪法、乌海市矿区环境综合治理条例等法律法规500余次。

  形式多样,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

  海勃湾区坚持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将学法用法纳入干部考核管理内容,2021年以来共对155名新任领导干部开展了任前法律知识培训,开展法律法规培训20余班次,同时,积极开展旁听庭审,组织线下活动6次。将法治教育列入校、班、团、队会之中,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多渠道宣传国旗法、国歌法、国徽法、宪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160余次;更新完善乌海九中和二小2个市级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实践基地的图书和宣传展板。各学校充分利用LED滚动屏、电子宣传栏、主题墙等宣传阵地,努力营造良好宣传氛围。

  夯实基础,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海勃湾区对法治公园的布局、设施和全区48个“法治图书角”、42个法治宣传栏的图书和相关宣传内容进行更新完善,将法治元素融入新建4处口袋公园,营造浓厚的法治宣传氛围。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艺。全区各部门单位制作普法微视频、微短剧等作品30余个。各单位普法志愿者及“法治惠民”“银发普法志愿服务队”“法治乌兰牧骑”等志愿服务团体结合“学雷锋活动”“消费者权益保护”“三下乡”等活动开展“法治文化基层行”系列活动260余次。

  分层分类,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海勃湾区不断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配备15台“律兜”智能化一体机,积极调动法律明白人结合社区工作、矛盾调解开展普法宣传800余次,认真开展民主法治示范创建,累计创建2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8个自治区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村);开设“流动普法直通车”“流动法律援助站”等流动站点方便群众学法用法。结合“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万所联万会”专题活动,组织律师及宣讲团成员持续深化“法律进企业”活动,为40余家企业开展专题宣讲会10余次,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开展专题宣传20余次,并针对企业各类合同进行“法治体检”活动10余次。

  结合需求,提高普法针对性实效性

  海勃湾区推进普法与法治实践深度融合,出台《海勃湾区关于建立以案释法制度的实施办法》等指导文件,全面落实以案释法工作。在乌海广播电视台上线《普法天天讲》《海勃湾法治在线》2档栏目,现已组织14家单位开展活动。同时,组织普法师团、志愿服务队、社会工作者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创新普法内容和方式,开展“订单式”普法活动30余次。

  海勃湾区将普法工作融入主责主业,以“谁执法谁普法”“四制度一评议”考核评估为手段,推动“八五”普法工作与法治实践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在推动普法责任制落地见效上下功夫;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成为法治宣传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用身边人说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法治宣传更加接地气、有生气,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内容载体,充分运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不断提升法治宣传的能力和水平。(文 伊文)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