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9日—10月4日,以“绿动未来智领世界”为主题的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览会将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本次车展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展,总规模20万平方米,将以“室内展览+室外主题活动+县区联动分会场”的形式进行展览展示。车展共吸引95个新能源汽车品牌参展,涵盖国内主流在销的新能源品牌车企,参展车辆达1000余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品牌也将齐齐亮相,打造全产业链展示平台。同时,多个国内一线汽车品牌携新车、新产品、新技术首发首秀,展示“新能源”“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最新成果。
多元活动 精彩纷呈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更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布局。此次大会开幕式精彩纷呈,干货满满,尽情展示合肥这座新能源汽车之都的魅力。
大会开幕式将于9月29日上午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登录大厅举行,拟请国家部委、省委、省政府领导参加。开幕式上将举办2023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合肥站)赛车揭幕、车企新车型首发首秀、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数字化知识平台上线、全国“千县万镇”新能源汽车消费季(安徽站)启动仪式、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览会启动仪式等。同时在登录大厅设安徽汽车图文展示区,展示安徽省汽车发展历史沿革。
除开幕式活动,9月28日,聚焦汽车智能化、网联化领域,专业领域影响力的智能汽车产业高端对话平台——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大会(GIV2023)将在合肥同步举办。
大会围绕“推动智能汽车产业化发展新征程”主题,探讨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有关智能汽车发展的重大议题,凝聚行业智慧,探索我国智能汽车高质量发展路径。
届时,将举办3场开放论坛和1场闭门研讨会,国家部委领导、工程院院士、知名车企负责人等100余位重量级嘉宾出席,汽车、信息、交通、能源、城市、投融资等领域的行业机构、高校院所和领先企业的代表汇聚合肥,共同探讨智能汽车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
多元活动 创新突破
蔚来、比亚迪、理想、小鹏、零跑………此次大会吸引国际、豪华、新能源、合资、自主等在内的95个汽车整车品牌,所有参展品牌将携旗下多款新能源车型参展,参展车辆达1000余辆。
同时,国内外知名企业还将携其最新产品、技术及概念登场亮相,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品牌齐亮相,打造全产业链展示平台。“集团化参展程度、新车发布密度、企业高层出席度均将创新高。”安徽省汽车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说。
“汽车+文旅”、“汽车+生活”、“汽车+美食”、“汽车+露营”……此次大会适逢“中秋+国庆”,大会将通过不同行业的联动,把汽车文化元素融入百姓生活场景,引领出汽车生活新风尚。
车展期间,将推出大学生汽车方程式大赛发车仪式、“汽车美食+老字号嘉年华”、新能源汽车巡游、“汽车+非遗沉浸式体验空间”、“汽车+文创后备厢集市”等十余场汽车主题文化活动,提升消费者体验感、参与度,多主题、多角度展现汽车文化魅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汽车展销平台和跨界融合的汽车文化盛会。
全国“千县万镇”新能源汽车消费季(安徽站)也将在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览会上同步启动,进一步推动千余县(区)竞相参与、万余镇(乡)共享盛惠,支持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
此外,本次车展还将围绕以展促销,挖掘汽车消费潜力。突出消费展的理念,通过众多新车型的发布和特惠促销活动进一步释放消费者购车需求,力争实现汽车交易量超1.7万辆、交易额超30亿元。
科创名城 “新”潮澎湃
合肥是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首批双试点城市,并先后获批新能源汽车换电试点城市、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
比亚迪合肥基地智慧工厂 供图 合肥市商务局
“合肥速度”的背后,是合肥市营商环境全面优化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合肥市聚焦新能源汽车领域,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量的重要抓手,促使这一产业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2022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量25.5万辆,新能源集群营收2200亿元。今年1月至8月,全市新能源汽车实际产量44.2万辆,预计全年产量80万辆,新能源汽车集群营收突破3000亿元。到2025年,预计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具备300万辆生产能力,新能源汽车集群营收突破5000亿元。
大众安徽汽车生产线 供图 合肥市商务局
金秋九月,“新”意无限的合肥邂逅行业盛会,必将充分展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特色和优势,并以汽车大宗消费带动消费升级,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合肥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积极拥抱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新一轮机遇,围绕到2027年培育万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目标,“我们将倾力把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览会打造为我省汽车贸易、技术交流、投资合作、文化融合的重要平台和国内外知名的标志性车展,助力合肥国际一流新能源汽车之都建设。”(文 王骏超)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