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直观中国     |       原创     |       印象内蒙古     |       一带一路     |       老外在内蒙古     |       103旗县
稻花香里,来一场秋的“蟹”逅
2023-09-27 10:22:01来源:内蒙古日报编辑:杨亚东责编:赵银平

稻花香里,来一场秋的“蟹”逅_fororder_2980761_wangxia_1695749189269_s

  记者采访中展示稻田螃蟹。 翁牛特旗融媒体中心记者 赵建新 摄

  “什么,咱翁牛特旗也产螃蟹吗?”

  “没错!就在稻蟹共生试验田。”

  9月23日,记者来到翁牛特旗海拉苏镇稻蟹共生试验田,放眼望去,一派丰收景象。

  稻田里,饱壮的稻穗泛黄低垂,一只只活泼矫健的河蟹挥动着蟹钳“横行霸道”。看到有人过来,小河蟹们迅速狡猾地潜入水中。合作社负责人谷金雷以闪电般速度按住一只河蟹,随后麻利地从地上捡起来。

  “你看这河蟹多肥呐,足有3两!刚买回时还是扣子大的蟹苗,现在都长到拳头大了。”谷金雷说,今年他种了500亩水稻、养了14000多斤河蟹。他多次赴外地学习,慢慢摸索总结稻蟹共生的经验,成为镇里稻田养蟹“第一人”。

  前来买河蟹的人络绎不绝,从早上9点到中午12点,谷金雷在3个小时内卖了近300斤河蟹。“他家的河蟹肉质肥美,蟹黄饱满,我是吃上瘾了!”前来购买河蟹的海拉苏镇居民代军在一旁说道。

  “再有一周左右,我们开始收割水稻。今年水稻加养蟹,一亩地能增收1000元左右。”谷金雷说,自家的稻米每年也供不应求,还未成熟时,就已被预购一空。不打农药,以有机肥为主,让谷金雷除了收获肉质肥美的河蟹外,还种出了绿色优质水稻。

  “现在,我们掌握了新的养殖技术,成功培育出6000只扣蟹,以后不用去盘锦购买了。明年,我要把‘稻蟹共生’试验田规模扩大至800亩,继续带动合作社社员扩大增收。”谷金雷信心十足地说。

  “稻因蟹而优,蟹因稻而贵。”海拉苏镇镇长朝格吉乐图对这种新型“稻蟹共生、一地两用、一水两养”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赞不绝口。

  朝格吉乐图说,海拉苏镇是赤峰市“红山稻”最大的主产区,水稻种植面积达8万亩。秋收后,他们将按照稻蟹种养的标准完成万亩土地流转、土地整治等前期准备工作,2024年全面实施万亩稻蟹种养田项目。

  翁牛特旗地处西拉沐沦河南岸,虽然有大片沙漠,却来水充裕,日照充足。这里种植水稻历史悠久,目前,种植水稻面积超过20万亩,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内蒙古日报记者  魏那  王塔娜)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