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领取社保待遇和惠民政策补助过程中群众面临的年度资格认证多重管理、多门问事、多头跑腿、多次认证等政策落地的堵点、难点和痛点,亳州市在全国首创领取社保待遇和惠民政策补助资格认证“无感互认”改革,打造智慧赋能政务服务“亳州模式”,实现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数据共享应用,全市136.67万名群众领取待遇“零跑腿”“无感知”“不打扰”“免申即享”“应享尽享”。
市委将“无感互认”作为2023年度全市深化改革突破点,市政府印发实施方案,明确市、县、镇和村四级职责,开展信息比对、人脸识别和人工服务兜底多种方式。有关部门编制了数据比对清单、事项目录和比对工作流程图,全市范围内统一认证周期、认证方式和结果应用模式。
市人社部门研发了“无感互认”平台,建立数据分析模型,编辑认证算法,确定50个数据来源渠道,设定45项正向数据、5项反向数据,41项强认证数据、9项弱认证数据。通过平台整理、转换、清洗、融合,有效归集3836.98万条数据。将全市1436个村划分为135711个网格,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行为数据进行“量化组合式”比对,辅以面对面、点对点上门服务,确认待遇领取资格。
目前,“无感互认”平台已汇集26个部门、50个数据来源渠道,共计3836.98万条数据,通过大数据比对群众出行、就医、养老院入住等信息,直接通过资格认证的人数达46.26万人。对无法捕捉到生活轨迹信息的,采取人工服务兜底方式进行认证。
11月24日,在2023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创新峰会上,“无感互认”改革入选2023年中国新型智慧城市优秀案例(数字政府);在第三届数字政务发展年会上,“无感互认”改革入选“提升智慧服务能力典型示范案例”;在全国数据共享线上交流会上,我市在分会场就“无感互认”改革相关情况作典型发言。
此前,亳州“无感互认”改革经验做法先后入选中国互联网大会《2023年度“互联网助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数字政务特别推荐案例、《中国社会保障》社保经办服务重点案例,并作为业内社保经办服务指引予以全国推介。(亳州晚报记者 刘景侠 通讯员 柴涛)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