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 手足情深——我省创新举措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24年5月是甘肃省第21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在交往交流交融主题周中,各地通过多种形式不断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新时代故事,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近年来,甘肃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强化工作举措、创新方式载体、狠抓任务落实,不断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深化研究,树牢“四个共同”的历史观
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历史研究和历史阐释必不可少。
甘肃省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聚焦敦煌文化、丝路文化、伏羲文化、黄河文化等文化资源,依托省内6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7处世界文化遗产、15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895处不可移动文物等资源优势,挖掘、整理、开发甘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遗址遗迹等,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历史,让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同时,依托兰州大学研究优势,全力推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甘肃卷》编纂工作,以鲜明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主题,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全面阐释各民族在各阶段、各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论中华民族多向度交融》《中华民族多元互补与一体发展的历史意涵》等学术著作相继发表。
武威市与凉州文化研究院合作开展“武威铜奔马所见西北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武威匾额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课题研究,制作《我与凉州会盟》《家园守护人》等微视频,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张掖市发挥河西学院甘肃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作用,深度挖掘整理史实,举办“大道归牧·五凉文化展”,让各族群众了解不同时期河西走廊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历史故事。
陇南市会同天水、庆阳、平凉等市举办“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互鉴共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研讨会,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故事,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旅游助力,打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业态
旅游能带动各民族群众跨区域多维流动,推动各民族群众文化共享、经济互嵌、社会交往、心理交融,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和纽带之一。
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锅庄舞、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河州花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马头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杖头木偶戏”……2024年3月以来,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甘肃省各族群众身着绚丽的民族服饰奔赴天水,为当地居民和游客表演各自民族的歌舞节目,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增进感情。
旅游业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各族群众旅游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甘肃省突出“交响丝路·如意甘肃”特色品牌,在全省20个4A级以上景区试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活动,出台《关于深化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行动实施方案》,实施敦煌文旅玉门关、兰州永登鲁土司衙门、张家川县马家塬战车广场、肃南县康乐裕固文化长廊景区等4个省级旅游促“三交”试点示范项目。结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在天水麦积山、和政松鸣岩、迭部扎尕那等景区开展文艺汇演、书画展览、非遗展示等系列活动,全方位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同时,打造精品线路,持续做强“环西部火车游”品牌,开行“三区三州”旅游专列,鼓励各地打造更多品质化、特色化、定制化,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品旅游线路。甘南州推出4条自驾线路,临夏州依托“河州味道·临夏美食”品牌,推出3条春季特色美食旅游线路,天水市抓住麻辣烫热度,相继推出10条旅游线路和16条乡村度假游线路产品,让游客在乡村吃得好、游得美,让更多城乡群众吃上“旅游饭”,促进旅游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族群众。
此外,甘肃省还高质量举办全省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行动骨干培训班,对全省大景区、4A级以上景区、重点博物馆负责人以及讲解员开展专题培训,安排部署规范解说词、展陈提升等8项行动,提高旅游从业者做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能力水平。
探索路径,引导“五个认同”更加深入人心
构建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新格局,既是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实践举措,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环节。
甘肃省以空间互嵌促融居,推进智慧社区、文明社区、和谐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建设,探索开展“红石榴”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以文化互嵌促认同,开展“石榴杯”系列文化活动,选树黄河、敦煌、铜奔马等37个具有甘肃特色,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以经济互嵌促发展,建立健全促进就业机制,推进跨区域劳务协作,助力引导各族群众到中东部地区就业创业。以社会互嵌促交融,建立跨省区协作共管机制,促进各族群众双向流动、扎根圆梦。以心理互嵌促和谐,深入实施“石榴籽”教育工程,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参观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在清华附中上思政课,在天安门观看升旗仪式……2023年4月,来自甘南州相关高中和兰州新区舟曲中学的各族青少年在北京参观学习,大家敞开心扉,分享彼此不同的成长经历、民族风俗、心得感悟,在心灵深处播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
甘肃省积极探索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新路径,2023年省级谋划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试点示范项目4批21项,各地结合实际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137次,并广泛开展各族青少年“石榴杯”主题征文、知识竞赛、书画摄影展等文化交流活动。同时,依托甘肃省博物馆、敦煌研究院、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等各级各类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打造239个各具特色的各族青少年实践交流基地,在展陈展示、讲解体验、接待服务中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增强各族青少年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我省将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深化宣传教育,探索新路径、新业态,推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甘肃力量。(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颖)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