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直观中国     |       原创     |       印象内蒙古     |       一带一路     |       老外在内蒙古     |       103旗县
文旅融合绘新景 “诗和远方”更美好 ——75载砥砺奋进之呼和浩特文旅融合创新篇
2024-09-18 11:48:56来源:呼和浩特日报编辑:高菲责编:赵银平

  呼和浩特市文旅广电局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五一”假期,呼和浩特市接待国内游客187.0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13亿元;今年“五一”假期,呼和浩特市接待国内游客264.8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10亿元。

  呼和浩特博物院统计数据显示:呼和浩特六大文博场馆(呼和浩特博物馆、将军衙署博物馆、昭君博物院、公主府博物馆、五塔寺博物馆、丰州故城博物馆)2019年全年接待游客65万人次、2023年全年接待游客124万人次,今年,截至9月15日,接待游客已超170万人次。

  这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呼和浩特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断创新的成果。呼和浩特市正精心打造文旅融合新场景,激发城市文旅发展新活力。

  “过去到博物馆参观需要买门票,现在都免费了,带上身份证或者提前预约就行,真是太方便了!”市民吴浩高兴地说,“今年带着孩子专门去呼和浩特博物馆参观了三星堆文物展,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如此珍贵的文物,机会难得。”

  把文博场馆用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不断深化文旅融合,博物馆游热度攀升。去年,呼和浩特市举办了“博物知文脉,馆中见青城”“博物馆之夜”“回望千年·博物北疆”等一系列活动,以主题展览为依托,互动体验赋能传统文化,带动博物馆游热度持续攀升。六大文博场馆单日最高参观人数由1.5万人次上升到3万人次。

  今年,呼和浩特市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举办“欢欢喜喜过大年·游龙御马迎新春”“5·18国际博物馆日”等文博活动,引进“问蜀——东周时期的蜀文化特展”“交融之美——昭君出塞和亲之路沿线精品文物专题展”“韫古含珍——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玉器展”等文博展。今年上半年,全市文博场馆共接待游客约261.04万人次。其中,“五一”假期,呼和浩特六大文博场馆共接待游客12.646万人次,比2023年同期增长72.4%。

  今年,呼和浩特市文旅产业发展不断提质增效。恼包村入选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新城区入选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马鬃山滑雪旅游度假地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

  “一城看北疆 露营在青城”。呼和浩特成立露营地联盟,今年“五一”假期,全市露营地共接待游客13.74万人次,收入520.62万元。

  “夏天的呼和浩特真是太舒服了!我们在呼和浩特品美食、赏美景,玩得十分开心。”湖北游客夏晓萌暑假带着孩子来呼和浩特游玩,塞外青城给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近年来,呼和浩特培育夜间消费场景,以塞上老街文化旅游休闲街区、恼包村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为引领,推出音乐演艺、赛事活动、美食民俗、非遗展演等活动,组织呼和浩特博物院、公主府博物馆等历史文化景区,推出“博物馆之夜”特色活动,有序发展精品夜游、夜秀等新业态产品。

  呼和浩特积极构建节庆消费场景,围绕元旦、春节、元宵节等节庆日,依托马鬃山滑雪场、塞上老街等景区、消费集聚区,重点打造呼和浩特冰雪节、非遗文化庙会、赏花旅游季、5·19中国旅游日等活动,推动“文旅商”多元业态融合发展。

  “为了一个人,来到一座城。”呼和浩特不断壮大演艺消费场景,举办张杰演唱会、张信哲演唱会等演艺活动,构建文博看展、特色街区、网红打卡等配套消费场景,激发城市文旅发展活力。

  据统计,今年5月18日、19日,张杰演唱会期间,实现旅游收入7.94亿元,共接待游客78.11万人次;6月、7月张信哲演唱会、薛之谦演唱会前后,接待游客65.36万人次;邓紫棋演唱会期间,接待国内游客31.1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43亿元;凤凰传奇演唱会期间,接待国内游客109.54万人次,实现国内游客总花费11.18亿元。4个月内,呼和浩特仅凭演唱会,就吸引“粉丝”近300万人次。

  一场场演唱会的举办,不仅为呼和浩特这座城市增添了影响力,还带火了餐饮、住宿、交通出行、商超等行业。

  此外,呼和浩特围绕敕勒川草原、老牛湾黄河大峡谷、塞上老街等景区街区,发展千古马颂、烧瓷河运情景剧等演艺项目,构建景区文旅消费新业态。

  “这几年,呼和浩特可以游玩的地方越来越多了,我们可以去宽巷子品尝美食,也可以去露营、潮玩、看草原,还可以去大黑河看花海。”市民吴剑锋说。

  近年来,呼和浩特正在成为众多外地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旅游最佳目的地。(呼和浩特日报记者 刘丽霞)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