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甘肃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能源逐“绿”创新路——中英碳中和创新论坛共谋新篇章
2024-09-18 16:57:08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王奇英责编:赵滢溪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如何以创新推动绿色发展,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在9月16日举办的中英碳中和创新论坛上,专家学者从能源、交通、制造业、中英碳中和政策的比较与对话主题等几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能源方面,与会专家认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关键在于能源结构的优化和清洁能源的大力发展。一方面,要加快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和替代,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应用,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此外,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等新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将有助于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活动急稿】能源逐“绿”发展向“新”——聚焦中英碳中和创新论坛_fororder_81fa77c77db6727c8e4c195b531d119

英国伯明翰大学助理教授宋健(右)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助理教授张童童参加会议

  英国伯明翰大学助理教授宋健表示,以往的能源结构主要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主。新能源以风电、光伏能源为主,叠加新型储能系统和储能技术,实现能源高效利用,促进碳达峰以及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实现“双碳”目标,政策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产、学、研各个部门之间要建立紧密协同机制,发挥各个层级优势,共同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支撑。 

视频制作 乔永祯

  英国伯明翰大学助理教授张童童就液态空气储能技术作进一步解析。液态空气储能技术是一种创新的储能方式,其基本原理在于利用低谷期的电力或可再生能源将空气压缩并液化,储存为液态空气。当电力系统需要高峰电力时,液态空气通过膨胀机释放能量,驱动空气透平发电,从而实现电能的储存与释放。这一过程不仅高效利用了富余电力,并有助于平衡电网负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液态空气储能技术有望在电力系统调峰调频、新能源储能调频、电力调峰调频与航天电磁发射等领域得到应用并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视频制作 乔永祯

  交通方面,与会专家指出,交通行业的碳排放量占比较大,因此推动交通领域的绿色转型至关重要。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推广新能源汽车、优化公共交通体系等方式,降低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同时,智能交通、车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交通效率,减少拥堵和排放,推动交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制造业方面,与会专家强调了绿色制造的重要性。制造业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式降低制造业的碳排放,推动制造业的绿色转型,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关键。

  在中英碳中和政策的比较与对话主题方面,与会专家对中英两国的碳中和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比较。中英两国在碳中和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和共同利益,双方可以加强政策对话和技术交流,共同推动全球绿色发展进程。同时,专家们还就如何进一步完善碳中和政策体系、加强监管和评估等方面进行交流。

  兰州大学研究生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张浩力表示,近年来,环境变化与气候变化吸引了无数学者专家的关注,伴随着环境与气候的变化,社会发展面临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专家学者们提出“双碳”的目标,是对全人类、全球未来的发展提出的期望与要求。中国展现大国担当,提出了具体碳中和路线,需要全球的学者、专家协同力量,为碳达峰、碳中和贡献智慧与技术。

视频制作 乔永祯

【活动急稿】能源逐“绿”发展向“新”——聚焦中英碳中和创新论坛_fororder_c18c087b9fa7c4b51f079fa933393ac

论坛现场

  当前,全球能源供需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低碳转型,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作为国际性、专业化的论坛,中英碳中和创新论坛立足能源低碳发展,形成全球能源低碳领域的高端对话平台、成果发布平台和国际合作对接平台,为完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文/图 任娜娜)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