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浙江         共同富裕      |      数字浙江     |      直观中国      |      长三角      |       看浙里        
浙江义乌:不断推进涉外服务改革 方便外国人经商、生活
2024-09-18 10:14:56来源:浙江在线编辑:魏炜责编:石丽敏

  原标题:不断推进涉外服务改革方便外国人经商、生活 义乌懂老外 老外不见外

浙江义乌:不断推进涉外服务改革 方便外国人经商、生活_fororder_1836183680673456128_1280px

8月17日,王娇燕(右)在义乌社区走访外商,了解他们的需求。记者 钱关键 杜羽丰 共享联盟·义乌 陈洋波 摄

  浙江在线9月18日讯(记者 钱关键 杜羽丰 共享联盟·义乌 陈洋波)约旦外商安然至今仍有些难以置信,原本他认为手续繁琐、要跑好多趟才能办好的申请工作居留延期,点点手机提交资料,9月14日去线下窗口“跑了一次”面询,居然就办成了。“效率太高了。”安然在微信朋友圈发文。

  这背后,是义乌涉外服务事项从线下办向“指尖办”的迭代。今年5月,义乌上线全省首个外商移民事务线上服务平台“义境”App,它不仅可为外商提供“衣、食、住、行、商”等全方位集成服务,在政务办事上,还可实现住宿登记、签证、工作许可等涉及10余个部门120多个事项的在线咨询,17个事项的预约和在线办理。

  牵头开发“义境”App的人叫王娇燕,是义乌“外国人一件事”改革专班主要成员、义乌市出入境管理局中队长。她办事干练,英语流利,从2007年以来,参与涉外服务改革已有17年。最忙的时候,作为义乌移民事务服务中心窗口办事员,她一年要办理超1.3万人次的外国人服务事项。从那时起,她练就了一项特殊本领,能从和老外“只言片语”的沟通中,快速勾勒出对方在义乌工作、生活的大致情况,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尽量给予信用良好的老外在签证办理方面的便利。

  10年前,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涌入义乌,当地基层民警发现,各国护照五花八门、语言文字多种多样,他们在现场执法时很难快速辨别外商的身份信息,互相沟通也不顺畅。

  怎么办?2016年,义乌创新为外国人发放了首批外籍“商友卡”,在一个外国人专属卡片上载明其姓名、护照号、出生日期、照片等信息,大大方便了外商在义乌经商、办事。

  “这相当于给老外发了一个临时‘身份证’。后来,我们还在‘商友卡’中嵌入了公交乘车等十几种市民卡功能。”王娇燕拿出一张银行卡大小的绿色卡片介绍,为了在“商友卡”中叠加“衣食住行”等服务功能,她曾跑遍义乌21个部门。“我印象很深,当时外国人对到医院看病挂号需求强烈,我们就专门跑到金华卫健等部门对接,千方百计让‘商友卡’接入了各大医院的门诊挂号系统。”她说,这些工作都是自我加压,做与不做,全凭自己的心。

  “这些服务大大提升了外国人对义乌的认同感。”义乌市出入境管理局局长楼文荣说,截至目前,他们已累计对外发放31万余张“商友卡”。

  来自也门的罗安在义乌经商多年。有一次,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拿“商友卡”刷了一下义乌商苑社区图书室的门禁。没想到,“嘀”的一声,门开了。那一刻,他的幸福感、自豪感油然而生。“谢谢你,让我成为这个城市的一分子。”罗安当面向王娇燕表示感谢。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从外籍“商友卡”到后来的“外国人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从“义境”App开发到社区移民事务服务站下沉,“王娇燕”们一次次投入改革,也收获了沉甸甸的成果。

  去年,省里提出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后,王娇燕又把目光聚焦在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改革上。“目前,依托‘义境’App,通过‘数字政务+服务升级’,我们已推出了创业无忧、个人外汇结算账户办理等多个‘外国人一件事’线上应用场景,通过部门联审联办、数据跑腿,让外国人的办事效率提升80%以上。”王娇燕说,依托新建的义乌市移民服务事务中心,他们还将推动涉外服务解决“一件事”向办理“一类事”转变。

  每一次的变革,都是一次自我突破。义乌市委改革办室务会议成员、义乌国贸改革试验区管委会政策法规局局长朱毅说,义乌现有外商2.1万人,随着对外开放水平提升,以后只会更多。“如果我们的服务水平不提升,办事效率不提高,以后各部门就算是办事人员增加一倍,可能还是不够。”他说,这也是不断改革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改革好了,服务优了,更多的老外来了,留下来了。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义乌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3791.0亿元,同比增长18.1%。同期,义乌完成外国人居留许可9000余人次,达去年全年近七成。

  “老外不见外,因为义乌越来越懂我们。”来自乌干达的义乌金城社区“洋娘舅”巴斯蒂安说。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