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直观中国     |       原创     |       印象内蒙古     |       一带一路     |       老外在内蒙古     |       103旗县
新能源开发从零星布局到装机量突破一亿千瓦——数看内蒙古七十五年新能源跨越式发展
2024-09-25 10:20:17来源:内蒙古日报编辑:高菲责编:赵银平

  金秋9月,祖国北疆大地,处处涌动澎湃发展动能。

  内蒙古天晟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块块闪闪发光的蓝色光伏组件产品,经过自动玻璃上料、高速智能串焊等十几道工序后顺序下线。这个打通内蒙古光伏上下游产业链的项目,日产光伏组件4600片,填补了自治区光伏全产业链组件制造端的空白。更令人称奇的是,该项目从建设到投用仅用时21天,凸显了内蒙古新能源建设耀眼的加速度。

  内蒙古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风能资源占全国一半以上,太阳能资源在全国占比超五分之一,发展新能源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回溯历史,内蒙古新能源走过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内蒙古能源结构主要以煤炭、煤电为主,新能源领域还是一片空白。

  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内蒙古水利厅等单位独立或与区外有关单位协作研制风力发电机和风力提水机,内蒙古大学进行了太阳电池材料的研究,这一阶段属于新能源利用的起步阶段,新能源开发具有零星、分散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初,自治区成立了全区新能源领导小组,对全区新能源开发利用进行统一领导和协调,因地制宜确立适合内蒙古实际的新能源开发利用目标。

  1986年,自治区政府作出《关于加强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暂行规定》,制定《关于推广小型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的经济扶持办法》,成为我国第一个新能源开发的地方性扶持政策。至1998年,自治区财政共拨款2800万元补贴经费,使以小型风力发电机为主要标志的户用供电系统迅速发展,大大推动新能源事业的发展。

  在新能源扶持政策的推动下,从1986年至1998年的13年间,全区累计推广小型风力发电机达13.6万台,太阳能电池240千瓦,解决了13万多牧户的基本生活用电。至此,自治区初步形成了具有内蒙古特色的、以小型风力发电机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全区小型风力发电机年产能力达3.5万台,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100千瓦,风力提水机、太阳能热水器、蓄电池等生产已具规模,风机持有量居全国之首。

  此后,内蒙古新能源逐步从解决生活用能为主向生活生产相结合、单一能源利用向多能互补相结合转变。“十三五”期间,内蒙古把新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以风能和光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截至2020年底,全区新能源装机达到5054万千瓦、居全国第一,全区超过1/3的电力装机和1/6的全社会用电量来自新能源。

  进入“十四五”以来,内蒙古以链式思维抓产业,协同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持续壮大风光氢储4大产业集群,新能源实现跃迁式发展。

  2021年,全区新能源装机达到5291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36.5%;2022年,全区新增新能源装机1000万千瓦,累计装机规模突破6000万千瓦;2023年,全区新增新能源装机突破3000万千瓦,累计装机规模突破9000万千瓦;2024年计划新增新能源装机4500万千瓦,年底实现累计装机1.35亿千瓦目标。

  当下,在祖国正北方11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新能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飞猛进。截至今年5月底,全区新能源总装机规模达到10158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比重达到45%,内蒙古成为全国第一个新能源总装机突破1亿千瓦的省份,全区风光氢储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基本形成。新能源已成为拉动地区经济的强劲引擎,今年1-7月,全区新能源重大项目完成投资987亿元,占比能源重大项目已完成投资七成以上。

  70余载春华秋实,70余载砥砺奋进。北疆儿女凝心聚力、务实笃行,坚决肩负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历史重任和重大政治责任,扎实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内蒙古新能源从零起步,在艰难探索中逐步发展壮大,至今发展成为引领全国新能源产业的旗帜型产业,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方面在全国走在前列、作出表率、成效显著。

  新征程上,内蒙古正抢抓新的历史机遇,锚定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的目标铿锵前行,奋力续写能源革命新篇章。(内蒙古日报记者 康丽娜)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