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安徽             长三角一体化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一场“破”与“立”的改革丨安徽向无效财政资金“开刀”
2024-10-12 16:12:14来源:央视新闻编辑:刘旭东责编:赵滢溪

  提起“预算”这个词,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就拿咱们小家庭来说,今年挣了多少钱,明年准备花多少钱,咱们都得盘算盘算,这叫预算,对于国家这个大家来说,更要仔细盘算收支,做好预算。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要“深化零基预算改革”。

  那么,什么叫零基预算改革?简单说,就是改变财政资金的分配方式,打个比方说,如果某部门上一年度预算为1000万元,按照惯例,本年度大概率会以此为基数,向上浮动,但是改革后,这个‘基数’不存在了,从零开始了。如果部门要申请预算,你首先要考虑做的事,是不是党中央作为重点,大力推进的?能不能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推动?而财政部门则会从实际需要出发,综合财力状况、轻重缓急等多因素来编制预算。不难看出,这是一项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将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

  一次政策摸底的吃惊发现

  眼下,安徽省正在全省范围内展开这场改革,改革会一帆风顺吗?它又会带来什么?

  安徽的零基预算改革,首先从政策摸底开始,因为每一项支出政策的背后,都是财政资金要支持的项目,有多少政策?这背后的财政资金量有多大?项目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如何?不摸查不知道,结果令所有人大吃一惊。

一场“破”与“立”的改革丨安徽向无效财政资金“开刀”

  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工作人员 李秋淮:把政策汇总过来以后,当时我们吓了一跳,因为政策琳琅满目,超出想象。

一场“破”与“立”的改革丨安徽向无效财政资金“开刀”

一场“破”与“立”的改革丨安徽向无效财政资金“开刀”

  李秋淮所在的政府部门,直接牵头了安徽省级政策梳理工作。他们和财政部门一起,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整理出了这本覆盖各个部门的厚厚的政策清单,从支持科技创新到推动产业发展,从人才保障到基础设施建设,足足有328项。

  问题1:补贴交叉重复 标准不同

一场“破”与“立”的改革丨安徽向无效财政资金“开刀”

  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工作人员 李秋淮:每个部门对同一政策,从不同的角度在补,同一个政策又重复地补。

一场“破”与“立”的改革丨安徽向无效财政资金“开刀”

  安徽省财政厅副厅长 左自智:大家都要支持这个科技,科技厅要支持,发改委要支持,工信厅要支持,你拉个一摊子,我拉个一摊子,最后导致这个项目重复支持,低效无效是什么原因,因为两个信息不互通。

  问题2:政策不协同 结果事与愿违

  在清单上,记者数了数,光是支持科技攻关,就有8项政策,涉及不同部门。这种政策的交叉重复,在农村事务上同样存在。

一场“破”与“立”的改革丨安徽向无效财政资金“开刀”

  安徽省财政厅副厅长 左自智:比如像美丽乡村建设,交通可能把路修在了西边,水利可能把渠挖在了东边,林业可能把树种在了南边,甚至住建可能把城建在了北边。为什么很多事现在干的低效无效就是这个问题,都做了,都说我的任务完成了,但是你到现实一看,没有结果。

  问题3:存在“僵尸”政策

一场“破”与“立”的改革丨安徽向无效财政资金“开刀”

  不仅如此,在清理中,他们还发现了不少“僵尸”政策了,就是政策已经到期,但是仍处在“应结未结”状态,像有的政策是20世纪90年代出台的,依旧在继续执行。

一场“破”与“立”的改革丨安徽向无效财政资金“开刀”

  安徽省财政厅副厅长 左自智:支持小城镇的建设,这个2850万元。这个是三十年前的老项目。我们有104个县区,小城镇数量之多更不用想了,这2000万元分到下面去能看见什么成效?

  问题4:企业重复申请补贴频发

一场“破”与“立”的改革丨安徽向无效财政资金“开刀”

  各个部门各管一摊,协同较少,还滋生了一个新问题,那就是企业会变着花样“编本子”跑项目。这种情况在产业领域格外明显。通过财政部门的信息系统,能清晰看到,前两年不少企业通过“翻新”一个项目文本,就能申请多个部门的补贴资金。

一场“破”与“立”的改革丨安徽向无效财政资金“开刀”

  安徽省财政厅预算绩效处处长 王旭:比如说这个项目申报的时候,就是多部门申报,同部门申报多个项目重复享受。

一场“破”与“立”的改革丨安徽向无效财政资金“开刀”

  安徽省科技厅党组书记 吴劲松:一个项目可以报六个部门,改头换面,稍微搞一下,今天报到工信厅的,明天报到发改委,后天报到科技厅,多头申报,有的科研人员的话主要精力不是搞科研了,是在跑项目上面。更重要的,大家都搞小项目,都不搞大项目,钱没少花,问题没得到解决。

  破!“刀刃向内”重切“蛋糕”

  在政策大规模摸排中,安徽省委、省政府发现,一些政策补贴交叉重复,支持项目建设“九龙治水”,个别政策“久拖不决”。

  只有清理政策,才能清理无效的资金使用。安徽决心“不破不立”,从政策清理开始。而第一步“破”却是异常艰难。

  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工作人员 李秋淮:“破”的过程非常难。到底哪些政策可以清理,哪些政策必须保障?每个部门,大家各有各的看法。所以这个时候就等于出了一个难题给我们,总的清单一出来以后,这项工作一下被卡住了。

一场“破”与“立”的改革丨安徽向无效财政资金“开刀”

  安徽省科技厅重大任务与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处处长 段菖蒲:整合肯定是有一些阻力的,首先是思想观念的一些阻力。

一场“破”与“立”的改革丨安徽向无效财政资金“开刀”

  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技改处副处长 辛新:改革的话,肯定会有一个适应期。开始可能也不是特别地理解,人的思维,肯定是要有个转变的。

一场“破”与“立”的改革丨安徽向无效财政资金“开刀”

  改革如何破冰?李秋淮告诉记者,这份精准到最小政策“颗粒”的清单,像镜子一样,照出了各个部门政策执行情况如何,是否科学。围绕改革推进,封闭式开了好几次学术研讨会。

一场“破”与“立”的改革丨安徽向无效财政资金“开刀”

  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工作人员 李秋淮:省长、副省长,省政府主要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大家围绕着零基预算要不要推进?零基预算怎么推进?我在我们这个部门,在零基预算当中来怎么当先锋?大家都进行了激烈、热烈的讨论。

一场“破”与“立”的改革丨安徽向无效财政资金“开刀”

  总台央视记者 王楠:改革,就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要想统一共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中国科技大学国际金融研究院的这个大教室,安徽省级负责人、各厅局一把手、市县负责人,围绕零基预算改革,展开了持续一天的大讨论。也就是在讨论中,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提出,他们有一项政策可以清理,涉及资金约8亿元。

一场“破”与“立”的改革丨安徽向无效财政资金“开刀”

  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 钟岚:这个政策可能和目前的一些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或者现在一些发展的要求不是很适应了。

一场“破”与“立”的改革丨安徽向无效财政资金“开刀”

  经过一次又一次深入讨论,越来越多的部门形成了统一共识,政策的大规模清理工作随即展开。

一场“破”与“立”的改革丨安徽向无效财政资金“开刀”

  安徽省财政厅副厅长 左自智:没有生命力的政策后面是没有效益的项目,这是最大的浪费。像支持小城镇的建设,这笔钱必须拉过来。所以我们这次在里面就把它给清退了。

一场“破”与“立”的改革丨安徽向无效财政资金“开刀”

  不只是清退,大量实施效果差的政策被压减。

一场“破”与“立”的改革丨安徽向无效财政资金“开刀”

  安徽省财政厅副厅长 左自智:压减最多的还是支持产业发展的。原来是传统地拨,就直接拨给你了,一拨了之了。评价的效果很差,原来4000万元,我们压减到一半,压减成2000万元。

一场“破”与“立”的改革丨安徽向无效财政资金“开刀”

  针对已有项目,财政部门整理出一份政策清理清单,25项清退,35项压减,40项延续,43项整合,42项强化,当年,就清退压减资金85.8亿元。

一场“破”与“立”的改革丨安徽向无效财政资金“开刀”

  安徽省财政厅厅长 谷剑锋:我们的零基预算改革,不只是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节约资金这么简单,是要用一分钱,让它使出十分的劲儿,提高效率。

  安徽改革缘起收支不平衡 向改革要动力

  改革是什么?这是一个朴素的本源问题。安徽为什么要啃“零基预算改革”这块硬骨头?答案可以这么讲:改革就是调整生产关系。

  推进改革的起点在哪儿?实践告诉我们,改革总是从发现问题入手,改革就是要奔着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去,用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一场“破”与“立”的改革丨安徽向无效财政资金“开刀”

  安徽的零基预算改革,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他们做政策摸底,实际上就是在发现预算账本里的问题。一下子暴露出来这么多问题,从改革的意义上说,是好事。因为这能让改革的着力点更加清晰准确。

一场“破”与“立”的改革丨安徽向无效财政资金“开刀”

  他们在尝试打破传统的“基数预算”时,遇到的阻力,主要来自观念和利益。通过打破基数概念,实现集中财力办大事,让财政资金精准投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点和紧要处,则是改革者们锚定的关键目标。一场零基预算改革,生动深刻地勾画着改革之难、改革之迫切、改革之重要。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