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安徽             长三角一体化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长江三剑客”之一现身桐城菜子湖 安徽大学生团队发现濒危物种
2024-11-19 13:30:43来源:新安晚报编辑:查宛昕责编:赵滢溪

  提取水样、校准仪器、记录数据……实验室里,安庆师范大学水生态监测与修复团队的成员正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拿起手中的样本夹,看着里面保存良好的鱼类标本,团队成员、安庆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2024级研究生张文龙自豪地说,“我们团队一年接着一年干,近年来采集到的鱼类数量得有上万了。”

  穿江蹚河 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份

  张文龙虽然进入学校时间不长,但已经负责起了团队“总调度”的工作。“曾经的辅警经历让我在水域保护相关事务上有了十分丰富的经验。”他表示,2020年本科毕业后曾在铜陵市枞阳县做过一段时间辅警,负责的就是菜子湖流域水域保护工作。

  机缘巧合,张文龙结识了现在的导师、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晓可,跟着团队进行了不少野外采样工作。“我觉得这项工作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经过深入了解,张文龙对团队充满了向往,便重新拾起专业课,考研进入安庆师范大学,于今年正式加入该团队。

  “求真务实,莫负光阴。”张文龙始终把张教授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记在心里。

  记者了解到,安庆师范大学水生态监测与修复团队于2018年组建,团队创始人、指导老师是该校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晓可。目前,团队成员主要为5名生态学专业研究生。团队成员通过亲身实践感知考察地生态环境变化,辨别生物物种、采集植物样本、记录准确数据。自团队成立以来,成员们穿江蹚河,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份,为生态保护贡献着力量。

  收获颇丰 接连发现长江流域珍稀物种

  今年10月21日,团队像往常一样来到固定监测点位——桐城市双港镇大沙河D6点位进行常规采样。“这里有一条我不认识的鱼,谁过来辨认一下?”在收网过程中,凭借敏锐的直觉,张文龙发现了一条未曾见过的鱼。“我怀疑可能是鳤。”团队成员、生态学专业2023级研究生杜士威猜测。压制住心底的激动,几人仔细地将该点位做好标记、对水体进行采样。

  几人赶忙将这条“不认识”的鱼带回实验室,联系张晓可进行鉴定。“这就是鳤!”通过翻找历史记录、查阅相关资料,张晓可宣布了这一消息。一时间,实验室中一阵欢呼。“鳤的发现或许是菜子湖乃至长江生态环境恢复的一个显著指标。”张晓可表示。

  鳤被称为“长江三剑客”之一。近年来,由于建造大坝导致的水文波动以及江湖阻隔对洄游性鱼类产卵的影响,鳤的繁殖量大大下降。鳤是长江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其作为一种以小型鱼虾为食的肉食性鱼类,有效地控制了小型鱼虾的种群数量,避免过度繁殖对水生植物等资源造成过度消耗。同时,鳤的存在也是长江生态健康与否的标志之一。它们对水质、水流等环境因素较为敏感,其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能够直观地反映长江生态环境的变化。

  “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的第四年,我们很明显地感受到长江生态环境的恢复,生物多样性大大提高。”团队成员、生态学专业2022级研究生李博文直言,以前一些几近消失的鱼类品种,如今也重新出现在他们的监测视野中,这让每一次的考察都充满了惊喜。这一次监测到的鳤更是近二十年没有在菜子湖流域发现过。

  除了鳤,团队这两年可谓是收获颇丰。记者了解到,今年9月29日,团队于铜陵市枞阳县长河大桥附近捕捞到了大量野生日本鳗鲡群体,2023年9月、今年4月在菜子湖主湖区首次记录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背瘤丽蚌、中国淡水蛏……

  未来计划 进一步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

  回想起团队一路走来的艰辛,团队成员、生态学专业2022级研究生常杰伦不由得感慨,因为当地工作人员都说方言,他们沟通起来并不顺畅。再加之,在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这个大环境下,野外捕捞的流程非常严格,需要层层审批,等待时间增长,团队整体工作速度也在下降。“那段时间确实很焦虑,但我们能做的就只有把手中的准备工作做得更充分,耐心等待。”常杰伦说。

  沼泽、河流、湖泊,满身泥泞、蚊虫叮咬、植物过敏,辨别生物物种、采集实验样本、记录分析数据……这些都是团队成员们再普通不过的一天。“有的时候家里人也会不理解,觉得我们是在自讨苦吃。”杜士威坦言,在研究久久不出结果的时候,自己也会想到放弃。“但转念一想,保护水生态这件事总是有人要做的。如果大家都不去做,那么我们的生态环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我无法想象。”

  六年来,团队始终坚持以“长江大保护”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抓手,参与了雄安新区白洋淀的生态治理与修复、引江济淮工程沿线水生态监测与修复、“十年禁渔”背景下安徽省重点水域水生态监测与评估等工作,在实地考察中探讨生态环境的修复策略,从而对症下药地提出河流、湖泊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措施。

  “我们会和长江一起等着更多鱼儿回家。”团队成员、生态学专业2024级研究生余志鹏表示,非法捕捞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部分水域的生态平衡依旧脆弱。

  谈及未来计划,张晓可表示,“我们会深入研究如何进一步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让长江生态系统的恢复更具可持续性,真正让长江成为万物和谐共生的家园。”(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 汪艳 通讯员 马士蕊)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