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家单位共同合作,聚焦于上山文化遗存,从浦江上山遗址采集了12件陶器残片,对每个陶器的标本进行微体化石提取与分析,发现一万年前上山遗址就有了稻米酒。这一重要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于北京时间12月10日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
“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稻米酒证据。”论文作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健平说,这一新发现,为理解东亚地区稻作农业的起源、早期社会结构和技术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酒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涉及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上山陶器中的真菌元素与现代红曲霉的对比。图1-10为上山样本,图11-15现代红曲霉和酵母。资料图
张健平说,这次,他们研究团队在上山遗址的陶器残留物中发现了多种植物淀粉粒,包括稻米、薏苡、稗草、小麦族、橡子和百合。这些淀粉颗粒中许多表现出酶水解和糊化的迹象,表明了发酵过程的存在。此外,他们在研究中还发现了大量真菌成分,包括红曲霉和酵母细胞。这类真菌,与传统酿造曲酒时使用的真菌种类密切相关,例如红曲霉是中国传统红曲酒酿造使用的主要霉菌。其中一些还显示出典型的不同生长阶段(如闭囊壳、菌丝、酵母芽殖的各种形态)。
“真菌孢子和菌丝的发育形态能够反映出它们在特定温湿度条件下的活动。”张健平说,研究中,他们对每个陶器的内表面残留物,以及陶胎、文化层沉积物等进行了微体化石提取与分析,包括植硅体、淀粉粒和真菌,以确定陶器的使用功能和食物加工方式。通过科学分析,他们认为这些陶器中的稻米酒遗存真菌,是一种活性发酵过程或存储在发酵容器中时形成,是人为发酵的结果。研究中,他们分析了红曲霉和酵母遗存在不同陶器类型中的分布,发现上山遗址发掘的小口罐中酵母遗存的数量,显著高于用作炊器的罐和用来加工一般食物的大口盆。这种分布表明,陶器类型与特定功能密切相关,其中小口罐可能专门用于酿造发酵酒。
研究表明的上山文化早期陶器与食物生产-消费过程的重建。资料图
为进一步了解发酵过程可能造成的微植物和微生物的形态变化,研究团队还使用稻米、红曲霉和酵母菌模拟传统的发酵过程,并将实验结果与陶器样品中的微化石特征进行比对。研究结果表明,上山遗址陶器中的真菌遗存和现代发酵产生的真菌形态高度一致,尤其是红曲霉闭囊壳和菌丝特征以及酵母菌的芽殖形态。“这种一致性进一步证实研究团队对上山酒遗存鉴定的可靠性。“这些遗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证明,上山文化早期,上山遗址的古代先民就可能掌握了一定稻米酒酿造技术。”张健平说。
张健平进一步介绍,一万年前,稻米酒酿造技术的出现,可能与稻米驯化和全新世早期温暖湿润的气候密切相关。
“驯化稻为酿造发酵酒提供了稳定的资源,而有利的气候条件为真菌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环境条件,从而促进了酒精发酵技术的发展。”张健平说,酒精饮品在古代,也可能具有某种社交媒介属性。稻米酒的出现,或许是推动新石器时代中国水稻广泛种植、利用和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并进一步表明稻米在上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记者 钱关键 共享联盟·浦江 陈好)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