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作为内蒙古唯一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的城市,鄂尔多斯市积极探索智能社会运行模式、标准规范和技术路径,持续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以数智化方式为高效能社会治理打开新思路,探索出一条数字赋能社会治理的“暖城方案”。
今年上半年,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8部门印发关于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评估情况的通报,鄂尔多斯市工作进展明显、成效突出,在全国10个综合基地评估中名列前茅。
激活数据动能,基层减负增效心中有“数”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率先在内蒙古自治区全口径搭建、全领域运行“根数据库”和“一表通”应用平台,通过数据综合采集、报表自动生成、服务主动提醒、报表审核准入四大功能,实现民政、人社、住建、市场监管等部门共36种高频报表自动生成,重塑基层表单报送机制、数据更新机制。以“信息流”更好推动“业务流”,实现了全市基层工作者填表报数负担减少50%以上,填表报数和系统维护时间每周缩短8小时以上,服务群众时间增加11小时以上,切实打通了数字赋能基层减负增效的“最后一公里”。
在今年11月举行的2024中国(深圳)数据要素产业创新大会上,鄂尔多斯市《暖城“根数据库”一表通》荣获创新发展案例奖。
“根数据库”通过打破部门间数据壁垒,连接基层数据孤岛,推动了数据互联互通、共用共享的实现。各部门需要汇总报表时,可以直接在“根数据库”系统调取数据,街道乡镇只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实时、动态对数据进行维护就可以,不必再向上级部门报表。
当前“根数据库”一表通应用已在鄂尔多斯市77个街道苏木乡镇全域推广应用,汇聚了人、房、企、事、物等基层常用数据,通过数据清洗、比对、治理、入库,共治理入库人口数据226.2万条、房屋数据114.2万条、企业和沿街店铺等场所数据13.3万条,完成了51个苏木镇部分农牧资产数据治理,形成了市、旗区、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四级全口径“根数据库”,实现跨层级、跨部门的数据协同、管理和利用。
智慧平台赋能,“码”上破解社区治理密码
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建设基于城市统一标识体系的“城市码”,推进房屋建筑、重大项目等“落图+赋码”机制,形成“多码合一、一码互联”的服务治理体系。
鄂尔多斯市以建设国家首批“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为契机,立足“数”“智”手段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水平,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等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基层治理,积极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技术赋能逐渐成为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的“新解法”。
集成基层治理、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商贸服务等多重功能,鄂尔多斯市自主研发了“多多评·码上生活”智能便民服务平台,积极搭建“码上生活”“码上治理”“码上服务”“码上经济”等模块,横向联合、纵向赋权、数字赋能,让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更顺畅,让群众办事更便捷,提高了全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积极性,推动了“政府配餐”向“群众点菜”转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也在不断增强。
“多多评”平台目前已在鄂尔多斯市9个旗区全面推广,并成功落地青岛莱西市、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荣获中央政法委“政法融媒公共服务奖”一等奖,入选商务部全国“诚信兴商典型案例”。平台累计注册人数突破127万人,成为鄂尔多斯市推动基层治理智能化的重要抓手。
与此同时,鄂尔多斯市近年来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探索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全市网络出口带宽3843.2G,固定宽带普及率115.9%,5G基站5557个,5G网络已全面覆盖市、旗区政府所在地和人口密集的镇区,逐步向苏木乡镇、大型工矿企业等重点区域延伸,全市735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光纤通达,鄂尔多斯高新区云泰互联数据中心、鄂尔多斯空港物流园区大数据中心获评国家绿色数据中心。
强化标准引领,提供社会治理“暖城方案”
今年9月,2024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内蒙古自治区活动启动仪式暨鄂尔多斯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成果发布会在鄂尔多斯举行。会上,正式发布了鄂尔多斯市首个智能社会治理领域地方标准《积分制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平台建设规范》。此外,由鄂尔多斯市委网信办主导起草的3项国家标准——《人工智能社会实验 设计指南》《人工智能社会实验 实施指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社会影响 评估指南》,已完成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立项公示。
鄂尔多斯市委网信办负责人介绍,近三年来,鄂尔多斯市全力推进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建设,不断优化基地建设方案和运行机制,搭建起智能技术社会应用与评估领域的标准体系,形成一整套系统化的人工智能社会实验方案,实现了在社会治理中智联提效、产业发展上智控赋能、公共服务中智享惠民,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国家智能社会治理提供了“暖城方案”。(乌云 贺亭宇)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