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开辟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新蓝海” 内蒙古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种出四季好“丰”景
隆冬时节,岁暮天寒。在内蒙古大地上,设施农业却焕发着勃勃生机:广袤田野里,一栋栋高标准日光温室集中连片,尽显“科技范儿”;批发市场内,新鲜蔬菜瓜果琳琅满目,“飞往”全国各地……
设施农业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新蓝海”,也是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今年以来,内蒙古新建设施农业26万亩,面积达到261万亩,产量达到650多万吨,有力保障了“菜篮子”“果篮子”“花篮子”稳定供应。
科技赋能 四季都是收获季
室外寒风凛冽,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国际农业博览园日光温室内却温暖如春。上万株蝴蝶兰、小凤梨、仙客来等鲜花正在盛开,红心火龙果、香蕉等热带水果也结出累累硕果,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热带水果何以“扎根”寒冬中的巴彦淖尔市?
“我们采用了先进的栽培技术,比如使用LED补光灯模拟太阳光谱、利用第六代碳晶硅集热板防止夜间低温伤害等措施,满足不同作物的个性化生长需求。”乌拉特后旗国际农业博览园相关负责人说。
博览园内包含大数据中心、智慧农业展厅及全自动化高标准智能温室等新型结构温室大棚,配套水、肥、温、光智能调配设备,亩均用水量每年不足100立方米,相较大田种植可实现节水70%以上。
“南果北种”的背后,是一系列先进技术手段的“加持”。近年来,内蒙古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设施农业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科技攻关,不断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创新突破。
2024年,集科技攻关、技术熟化、成果转化、示范推广、科技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自治区级设施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平台——内蒙古自治区设施农业绿色发展技术研究院成立,着力开展现代设施农业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和技术攻关。同时,全区还建成了5000万株以上育苗基地6个,供应能力年内可增加5.8亿株。
只需轻点屏幕,大棚温度就能自动调控;手机上简单操作,管道就能自动喷施水和有机肥;打开可追溯体系,瓜果蔬菜长势情况一目了然……放眼全区,设施农业尽显“科技范儿”。
自2023年起,内蒙古实施现代设施农牧业提升三年行动,着力以园区为引领,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延长产业链条、推进精深加工,推动全区设施农业产业链条化、农文旅一体化、机械智能化,全面提升内蒙古“菜篮子”稳产保供能力。
延链补链 设施农业量质双升
无土栽培、温湿度智能调控、绿色防控等技术集成应用……在位于赤峰市宁城县的丰码科技智慧农业示范园里,农作物种植跨越了时间限制,实现四季丰收。
作为内蒙古的设施农业大县,宁城县设施农业面积达56万亩,年产蔬菜164万吨。日光温室平均亩产达到15吨、亩收益4万元,大棚平均亩产达到8.5吨、亩收益1.5万元。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赤峰番茄”“宁城黄瓜”“宁城尖椒”等蔬菜成为“抢手货”畅销京津冀,宁城设施农业品牌叫响全国。
近年来,宁城县从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破解堵点,用链条化思维发展设施农业。在政策推动与效益拉动下,宁城县的设施农业正向着绿色生态、高质高效不断迈进。
在全区各地,内蒙古坚持全链条发展、产供销一体化发力,设施农业呈现出领域拓宽、量质双升、后劲增强的良好发展势头。
“今年以来,我们以园区为引领,新增百亩以上园区134个。截至目前,全区已打造大中型蔬菜加工企业38家,建成贮藏保鲜库1542个;培育各级设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建成交易市场42个,年交易能力达到896.9万吨,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地。”内蒙古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胡有林说。
延链补链,增强“溢出效应”。近年来,内蒙古大力支持引导农户、企业、合作社三类主体,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大型智能连栋温室“一棚两室”建设为重点,遵循规模化、园区化、产业化发展理念,坚持布局优化与结构升级并重、增量发展与存量改造并行、加大投入与机制创新并举,提高设施农牧业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水平。
联农带农 农牧民家门口务工增收
内蒙古许多地区正在用“菜篮子”鼓起农牧民的“钱袋子”。
走进位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的浑河滩现代设施农业产业示范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排列整齐的智能温室,温室中种植的各类蔬菜水果长势喜人。
据介绍,产业园拥有智能日光温室186栋,利用远程控制自动化水肥一体化系统可实现远程管护、定时精准灌溉,人工成本降低50%、节水10%-35%,减肥10%-30%,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和智能化管理。
随着设施农业产业园的发展壮大,村民有了在家门口务工增收的机会。入驻产业园的企业探索生产经营分包到农户,通过“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模式联农带农。企业提供种源、技术、加工、销售等支撑,农户承包1-2个智能温室负责日常生产经营,通过“基本工资+产量提成”模式,户均年收入达20万元以上。
这只是内蒙古聚焦多种经营模式拓宽设施农业增收渠道的一个缩影。2023年,自治区农牧厅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现代设施农牧业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通过新建、维修改造、提档升级三种模式,推进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大型智能连栋温室建设,增强设施农业抗风险能力,提升农牧民收入。
近年来,内蒙古着力构建“联得紧、带得稳、收益久”的联农带农长效机制,坚持强化带动效益与提升带动能力相结合,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引进区外企业,发挥企业实力强、技术先进、效益好的优势,带动本地设施农牧业规模化发展,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记者 韩雪茹)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